吉林:杂交大豆产业化进程加速

浏览次数:7

8月22日,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省农科院正式挂牌,这标志着经过两年的建设,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初具规模,完成了规定的建设任务。

2004年4月,省农科院向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提出建设“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项目建议书;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批准建设投资2000万元。两年的建设,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增强我国大豆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储备水平,提升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分子育种等领域研究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杂交大豆工程技术创新与研发的平台。

工程中心现保存大豆种质资源10640份,其中野生大豆资源3194份。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大豆育种、生物技术、耕作栽培、大豆生理等研究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两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5个,获得科研经费800万元,是全国同类科研单位中科研经费占有量最多的。同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005-2007年通过吉林省审定(认定)大豆新品种25个。至2007年育成稳定不育系和保持系106对,育成恢复系69个;2007年配制杂交组合515个,测产组合576个;有28个组合进行了二次测产,获得4个增产20%以上的高优势组合,2007年分别参加区试和预试。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励4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2项。2005年,“大豆杂交种培育及制种技术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吉林东创大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效果良好。2005年生产经营大豆种子100万公斤,创新经济效益189万元。2006年生产销售大豆种子90万公斤,创经济效益175万元。繁育小粒黄豆150万公斤,出口创汇100万美元。

到2009年,工程研究中心将选育出100个以上适于不同生态区的大豆细胞质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恢复性高的恢复系;育成20个以上的优良大豆杂交种及高产优质常规大豆新品种;完成杂交种的工程研究,分别投入产业化示范和大面积产业化,使大豆杂交种和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560万亩以上,年经营大豆原原种和原种220万公斤,年实现销售收入1496万元;建立起种子繁育基地及营销网络,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大豆科技企业(工程研究中心)。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