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种质有助于我国培育优良大豆品种

浏览次数:6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邱丽娟课题组利用分子手段,证明了国外引进品种在我国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是邱丽娟发表于《作物学报》的学术论文观点。

据统计,在我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中,仅利用日本大豆十胜长叶就育成了52个品种,利用美国大豆Amsoy育成了19个品种。该研究对十胜长叶和Amsoy及其育成的部分大豆品种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外品种的利用,增加了我国大豆的等位基因类型,丰富了我国大豆品种的基因型和遗传基础。

该研究还对我国大豆和国外大豆进行了比较,发现相同的等位基因在两者中出现的频率差别很大,推测是由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人工选择,使大豆在适应当地生产和生态条件。同时,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丰富基因型。在我国大豆品种分析时还发现来自不同省份的大豆差异也较大,说明即便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我国大豆在遗传背景上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这与我国是大豆起源地有直接关系。研究还指出,虽然都是以同一个国外大豆作为亲本之一育成的品种,但不同品种所利用的国外大豆中的基因并不相同,而且国外大豆种质中仅有29.13%的特有等位基因得到利用。

我国大豆的育种实践证明,利用国外种质培育适合我国栽培大豆的优良品种是可行的。

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的发展史更是大豆引种利用的成功典范:美国从19世纪80年代发现适于种植从中国引进的大豆,到20世纪50年代,其大豆产量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其育成品种80%的基因来自10个从中国、韩国等引进的大豆品种;巴西1882年引进第一个大豆品种,1941年开始第一次商品化生产,2003年其大豆总产已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而巴西的大豆资源全部来自美国。

我国从世界各国引进了2000余份大豆品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豆育种中,仅利用了其中不到100份的引进品种。本研究为国外品种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广泛利用国外大豆中尚未被利用的基因,对拓宽我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