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播种密度如何确定

浏览次数:15

大豆种植密度与产量有密切关系。所谓合理密植是指在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正确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使群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体也得到充分发育;使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和地力得到充分利用;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适宜的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简单地讲“肥地宜稀,瘦地宜密”,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品种:品种的繁茂程度,如植株高度、分枝多少、叶片大小等与密度的关系密切。凡植株高大,分枝较多,株型开展,大叶型品种,种植密度宜小;植株矮小,繁茂性差的品种,或植株虽较高,但分枝少,株型收敛的品种,宜采用较大的密度。

(2)肥水条件:试验表明: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有密切关系。

(3)品种类型和种植季节:一般夏大豆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种植密度宜稀;春大豆生育期较短,秋大豆生育期最短,植株也较矮小,宜适当密植。

以上是确定播种密度的一般原则。由于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不同,栽培制度各异,管理水平和种植的品种不一,不可能统一种植同一个密度。黄淮平原和长江流域夏大豆的播种密度一般每亩1.5—3万株。平坦肥沃,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亩保苗1.2—1.8万株。肥力中等及肥力一般的地块,亩保苗2.2—3万株为宜。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