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给耕地和稻米治“镉病”

浏览次数:17

采用新型加工技术,既可以将大米中的镉含量降低到国家限量值以下,又可以通过水稻种植,有效降低土壤中镉含量,使耕地逐步恢复正常

由于工业污染、肥料带入、酸雨等原因,我国一些地区耕地的镉含量和活性增加,患上了“镉病”。耕地土壤不健康了,产出的大米镉含量也会上升,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产出粮食与降低耕地土壤镉含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江南大学教授陈正行团队的一项新成果给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之一,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镉。通过新型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稻米中镉含量的有效去除,同时配以生态友好为目的的镉无害化处理保障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镉的有效移除和无二次污染,实现生态、粮食、经济的综合效益。”陈正行告诉记者。怎样既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镉污染量,又可以让种出来的稻米得到合理利用?陈正行团队从稻米加工的角度入手开展了一项研究,该成果为镉污染稻米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加工的手段,既可以将大米中的镉含量降低到国家限量值以下,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种稻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通过水稻种植,有效降低耕地土壤中镉含量,使耕地逐步恢复正常,有利于稻米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陈正行给记者讲解了新型加工技术的工艺流程,“首先采用高效专一的镉溶出剂,脱除大米镉93%以上。溶出的镉采用固化回收技术,镉固化率99.8%以上,使镉污染成为小体积的固体,交由固体废料专业公司环保处理,不再排放进入环境。生产用水回系统的回用率90%以上,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建立了镉污染大米安全无害化加工利用的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线的可靠性和产品的绝对安全性。每吨大米的除镉成本低于100元。”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