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将偏重发生,怎么防治?

浏览次数:9

近日,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2020年第16期)》。据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专家会商,结合病虫源基数、作物布局、栽培管理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下半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3亿亩次,其中水稻纹枯病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50万亩次。

8月份正是高温多雨时期,尤其是温度达到28—32℃,湿度达到95%以上时,纹枯病容易大面积发生;而近来受台风影响,华南及长江中下游水稻主栽区雨水较多,高温、高湿条件下已引起多个地方发生纹枯病;如不及时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或将暴发。

水稻发生纹枯病很容易辨别。据了解,发病植株叶鞘上有椭圆形病斑,似云纹状,有多个病斑融合形成的大斑;较多叶片在前期急速腐烂后白枯。种植户可根据以上特点快速识别病害并及时进行防治。

防治水稻纹枯病,要做到“防”“治”结合。

及时清除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到田角和田边,用布网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不直接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加强肥水管理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天气、稻田水位高低、土壤性质、水利条件等情况,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其中尤以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的危害效果显著。

对深泥田、冷浸田和肥田宜重晒,对沙性田则应轻搁,对稻苗旺、封行早的稻田宜分次搁。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科学用药,提高效果

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田间纹枯病发生的趋势,选准药剂品种和使用浓度,是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关键。同时,应积极引进和开发农药新品种和防治技术,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可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拔节前后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目前,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25克/公顷)、5%井冈霉素水剂(1500毫升/公顷)、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0毫升/公顷)及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克/公顷)。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郁蔽,应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喷粗雾,确保药液淋到发病稻株的中下部。

施药时,如果田里有水,落入水中的药物能随水重新分布,被稻株吸收,提高药物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当然,施药时田间也不宜有太深的水层,有浅层水最好。

另外,农户也可以结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病虫害施药进行综合防治,能更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减轻危害。

水稻发生纹枯病后,较多叶片白枯。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