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警惕稻飞虱 防治做好两结合

浏览次数:7

目前,华南、江南中稻和西南、东北单季稻处于灌浆至收获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处于孕穗至破口抽穗期。9月7日,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预测,由于前期虫源基数大,近期台风活动频繁等因素影响,南方大部稻区稻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数量偏高,华南东部、江南中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大发生趋势明显。

华南东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

当前,全国中晚稻稻飞虱发生面积1.05亿亩次,比去年同期和近5年同期平均值分别增加17%和10%;总体中等发生(3级),华南东部、江南中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4—5级)。

8月中旬以来南方大部稻区灯下虫量高于常年同期。据全国水稻病虫监测区域站217个站点监测,8月11日至9月2日,南方稻区稻飞虱灯下累计诱虫总量43万头,其中褐飞虱占61%。此期间稻飞虱平均单灯单日虫量,华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是近5年平均值的1.2—4倍。

东南沿海稻区出现以褐飞虱为主的灯诱高峰。受台风“美莎克”影响,8月下旬至9月初,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稻区多个监测点灯下出现万头以上诱虫高峰,且褐飞虱比例高。如福建19个监测点8月27日至9月2日平均单灯单日诱虫量达1497头,褐飞虱比例60%。广东大埔8月28—29日单灯累计诱虫量14688头,褐飞虱比例40.7%。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南方稻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广东东北部等地气温偏高1—2℃,适宜的气温和区域性降雨将促使稻飞虱发生代次增加、为害期延长。未来10天,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繁。预计下阶段,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晚稻区等虫源基数大、褐飞虱比例高且寄主生育期适合的地区大发生风险高。

褐飞虱晚稻为害最严重

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的飞虱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3种,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

白背飞虱是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田、一晚田早期的飞虱优势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敏感,为迁飞性害虫,也可传播黑条矮缩病。

灰飞虱是一晚、二晚田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以成、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叶片枯死。危害轻时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五成以上,甚至颗粒无收。此外,灰飞虱还可传播水稻褐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还是传播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媒介昆虫。

褐飞虱是一季稻和晚稻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属于迁飞性害虫,台风等都是其主要传播媒介。褐飞虱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其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使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

持效与速效药剂结合防治

根据稻飞虱群集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的习性,采取“压前控后、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防治策略。

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是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吮食飞虱卵液,蜘蛛捕食活动的飞虱,生产中可以通过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田埂种植大豆来提供天敌栖息条件。该虫虫卵在田旁、沟边、池塘边禾本科杂草茎秆内越冬,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旁、塘旁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要切实做好飞虱田间调查监测,及时预警。

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在基部以口针吸食汁液为害,所以在选用药剂时,应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以利药剂在稻株体内的吸收传导;同时稻飞虱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相对郁蔽的空间栖息,空气流通稍差,有利于熏蒸杀虫,故而具熏蒸作用的药剂效果较好;当然触杀作用也是重要的,可以直接接触虫体而起效;综合考量,在稻飞虱药剂选用上应当选内吸、触杀、熏蒸作用强的,速效与持效药剂结合。

发生后的防治要做好两个结合,即持效性与速效性药剂相结合,粗水喷雾与敌敌畏撒毒土相结合。持效性较长的药剂可选用噻嗪酮、烯啶·吡蚜酮、呋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等,速效性较好的药剂可选用毒死蜱、敌敌畏、烯啶虫胺等。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