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发生趋势的通报

浏览次数:6

6月下旬以来,受降雨天气影响,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下称“两迁”害虫)陆续大量迁入我省,主迁峰明显,迁入虫量大、分布范围较广。为使各地把握虫情,及时指导防控,现将“两迁”害虫7月上中旬发生趋势通报如下:

一、“两迁”害虫发生趋势

发生级别:预计7月上中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在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分稻区将偏重发生(4级,稻飞虱百丛虫量2000-3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201-300头),局部稻区将大发生(5级,稻飞虱百丛虫量3000头以上;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300头以上),江淮中、北部和沿淮稻区将中等发生(3级,稻飞虱百丛虫量1000-2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101-200头)。

主发区域:皖南、皖西南稻区,沿江和江淮南部大部分稻区。

防治适期:药剂主治时间大部分稻区为:稻纵卷叶螟7月8日至7月13日,稻飞虱7月11-16日。

发生面积:稻飞虱约1200万亩,稻纵卷叶螟约1000万亩。

二、预测主要依据

一是迁入虫源数量大,迁入峰明显。稻飞虱:6月26日至7月2日,全省较大范围内出现迁入虫峰,形成了今年我省稻飞虱第1个迁入主峰。主迁峰日灯诱虫量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分站诱虫数量大,峰日单灯诱虫量黟县、宁国市、泾县、贵池区分别为8320头、6912头、6080头、8300头,是大发生2006年的4.5-11.7倍。其它地区灯诱虫量大多在500-2300头,数量亦偏多。主峰期虫源迁入范围主要位于淮河以南大部稻区,虫源主降区分布在皖南稻区、皖西南稻区,沿江和江淮的部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26日起在皖南、沿江和江淮中、南部稻区田间蛾量出现突增,6月26-30日出现蛾高峰。蛾高峰日田间亩蛾量上述地区一般为1200-2800头,高的达4600头以上。田间蛾量在皖南、皖西南、沿江中、西部大部分稻区和江淮部分稻区与大发生的2003年相接近。

二是近期部分地区田间卵量高。稻飞虱:目前稻飞虱田间虫量较低,百丛虫量一般为156-730头。但部分县田间卵量高,百丛1700-3400粒,泾县普查百丛高达15210粒。随着稻飞虱田间卵量的增加和不断孵化,田间虫量将大幅度上升,预计7月中旬二代虫量达到高峰。稻纵卷叶螟:单季稻田徽州区、宁国市、贵池、潜山县、繁昌县、肥东县等地卵量一般为440-3886粒,贵池最高达11328粒,已达大发生的水平;其它地区一般为130-260粒。随着田间卵的陆续孵化,7月中旬前期低龄幼虫将达发生高峰期。

三是今年我国南方省份“两迁”害虫发生重,后续待迁北方虫源丰富,对我省构成强大压力。

四是水稻食料条件丰富。目前我省单季稻多处于分蘖盛期,有利“两迁”害虫取食为害。

三、监测防治要求

针对“两迁”害虫偏重发生的严峻形势,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内部明电(皖政办明电〔2007〕31号)精神,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突出抓好虫情监测。当前,我省仍处于“两迁”害虫迁入盛期阶段,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两迁”害虫虫情监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其发生发展动态,并及时发布虫情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宣传动员农民开展适期防治提供超前决策依据。

2、强化适期药剂防治。开展药剂防治是“两迁”害虫防控的关键性措施。从现在起至本月中期前后是下一阶段“两迁”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抓住这一时期对虫量达标田立即开展药治。防治要突出重点虫情区域、低龄幼(若)虫期和虫量达标田。防治的药剂要推荐选择:稻纵卷叶螟选用Bt粉剂、阿维菌素、杀虫单等,稻飞虱选用噻嗪酮等。

3、强化防治服务。要利用电视、广播、明白纸、手机短信、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农技人员划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将“两迁”害虫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及时传递到农户。要组织机防队开展应急专业防治,突出抓好“两迁”害虫重发区和劳力外出农户的防治工作。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07年7月6日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