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首战告捷

浏览次数:9

提升行动实现增产增效增收安徽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总产300亿斤左右,发展水稻产业既有生产优势和种植效益,也有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水稻生产还存在着单产和品质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粮食总产的增加、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为进一步挖掘我省水稻产业发展潜力,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在水稻主产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行动的主要目标:一是提升单产。亩产以2001年-2005年全省平均的410公斤为基数,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5年提高50公斤,总产增加150万吨。二是提升质量。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部分中晚稻和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三是提升品牌。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培育5个-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四是提升效益。通过增产、提质、节本和加工增值,实现亩增效益100元,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2006年是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工作落实,创新服务方式,克服了频繁交错发生的旱涝、病虫、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开局良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一是产量增长。据农业部门汇总,全省3466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56公斤,总产316亿斤,同比分别增长34.56万亩、26.8公斤和21.6亿斤,增幅分别为1.0%、6.2%和7.3%。单产提高对全省水稻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6%。二是质量提高。全省优质稻面积达到2078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较上年提高18.7%;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稻米当年认证面积达到265万亩,较上年增加1.4倍。三是产业提升。通过推进产业化经营,全省水稻订单面积1278万亩,较上年扩大313万亩。一大批稻米和米制品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家乐米业的和威籼米、淮南佳益的家声籼米、芜湖双丰粳米等14个品牌新获“2006年安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四是效益增加。与上年相比,全省水稻因增产增效、节本增效、订单优质优价,亩均增收50.5元,总增收17.4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35元。尤其是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574公斤,较非示范区亩均增产94公斤,增收165元。

2007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在认真总结上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突出抓好优质稻谷生产,着力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努力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创造性地落实好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叠加优势。一是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拟在凤台、天长、霍邱三个县(市)进行,改革目前水稻良种补贴由直接发放资金为直接供种到户,充分发挥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效能,促进优质水稻生产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加快高产优质水稻良种的推广,推进优质稻米优势产业区建设和产业化开发,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试点,为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水稻良种补贴改革提供典型经验。二是扶持水稻核心示范片建设,2007年省政府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2500万元,对500万亩水稻示范区内良种良法示范农户进行直接补贴。采取三结合选择品种,优惠价统一供种,凭发票登记面积,“五统一”服务到田,验收后发放补贴到户。三是继续开展水稻苗情监测和主导品种区域展示。以县为单位,水稻苗情监测点和主导品种区域展示点,分别增加到30个和31个。四是建立专家联系水稻大户制度。组织省农委、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40多位农业专家,分头联系水稻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8户,100亩以上种植户有市、县农业技术骨干联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五是加强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为加快水稻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普及,在各水稻主产市、县上报的基础上,根据2006年全省各地水稻品种展示、示范,以及品质检测鉴评的结果,坚持高产、优质、适应性强并重的原则,选择2007年全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导品种24个。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稻主导品种的宣传,实行规模化布局,产业化推进,尤其是水稻核心示范片要以发布的水稻主导品种为主,加大推广普及力度;要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服务,特别是新推广的品种,务必把配套技术交给群众;要通过发展订单生产和兑现优质优价政策,发挥优质品种的增产增收效果。六是继续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先进单位的评比表彰活动。

主推品种品质鉴评初见成效

2006年以省统一确定品种、统一划分区域、统一展示方案,开展了水稻主推品种的区域展示和品种品质的鉴评。根据全省农业生态条件、水稻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现状,水稻主推品种展示在13个水稻主产市,共设立四个区域展示组。参展水稻主推品种,先由各市农委推荐,省农委与牵头单位共同筛选确定,每个品种种子均来源于一个供种单位。4个组共建立25个展示点,展示水稻主推品种62个,其中江淮中籼组建展示点7个,展示品种22个;沿江江南中籼组建展示点6个,展示品种15个;单季晚粳组建展示点7个,展示品种15个;双季晚粳组建立展示点5个,展示品种10个。在鉴定各水稻主推品种产量的同时,对各品种在不同展示点的品质进行了检测鉴评。

全省各水稻品种展示点共取稻米品种检测样品386个,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进行品质鉴评。这次稻米品质鉴评,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02标准进行。稻米理化质量检测了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感官(食味)质量品评了气味、外观、适口性、冷饭柔韧性等内容,按级别评分,以理化质量、感官质量各占50%分值确定平均质量指数。29个中籼品种,平均75分以上的有两优6326、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一号、丰两优4号、丰优香占、皖稻89、淮两优3号、辐香优98和绿稻一号等10个,分值分别为84.7、83.5、82.9、82.3、79.6、79.2、78.6、78.2、78、75.4;单季粳稻75分以上的品种有皖粳9707、武粳18、当育粳2号、秀水52、武育粳5号等5个,分值分别为79.6、76.6、76.4、76.1、75.6;双季晚粳10个品种,有9个品种得分超过75分,其中超过80分的品种有秀水001、武运粳7号、宁粳1号,分值分别为82.8、82.5、81.1。

从检测的理化质量数据分析,不同展示点,水稻品种质量差异较大,江淮中籼组22个品种,平均得分最高的怀远点79.1分,比全椒点69分高10.1个百分点;单季粳稻组15个品种,最高凤台点得分67.8分,比金安点57.7分高10.1百分点。一般情况下,双晚品质明显优于单季栽培,单季粳稻组平均得分64.3分,而双季晚粳平均得分80.3分,高出16个百分点。同一品种作双晚栽培,品质优于单季栽培,差距大的武运粳7号,分值高出12.4。从上述情况分析,同一品种出现的质量差异,不仅是区域的不同,而且栽培技术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品种质量鉴评得分低于70分,中籼有特优航1号、D优527、岗优1577、II优7954,分值分别是64.6、68.5、68.6、69.3;单季粳稻有天协1号、徐稻3号、徐稻4号、豫稻6号,分值分别为63.6、64、67.3、68.7。品质方面尤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较高,不论是籼稻还是粳稻,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至关重要,应作为今后培育和引进高档优质稻米品种的重要指标。

加强管理提升品质

一、加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的产地普查和产品认证与监管。一要加强水稻产地普查。稻米产地属国家资源,国家应定期对水稻主产区的耕地、水源、大气进行普查,确定产地的质量等级及变化情况。二要鼓励稻米加工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地方政府应对认证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奖励。三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首先是产品的产地质量监测,对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指标,以县为单位,由产地进行抽样监测;其次要加强对市场大米质量的抽样监测,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宣传,对不合格产品予以曝光,取消认证或降低认证等级。

二、制定优质稻米种子补贴政策。为加快优质稻米种子的繁殖与推广,国家可对优质稻米种子生产企业开展繁殖补贴,一方面调动种子企业生产优质稻种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供种价格得到降低,能有效促进农民购种。

三、加强对水稻投入品的市场监管与生产控制。一方面通过市场准入,杜绝在水稻主产区销售禁用农药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普及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数量。

四、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管理。建议今后水稻新品种的审定,应将稻米品质作为重要指标,对食用稻米品种的审定,品质达不到优质稻米标准的,要严格控制审批。同时对种性退化、品质差、适应性不强的品种,建立淘汰制度。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