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前景广阔

浏览次数:8

试验田亩均增产100公斤,综合增收150元

金秋的宜良县一派丰收景象。在匡远镇城北村,记者看到,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穗粒饱满,穗形粗大均匀,长势明显好于对照田块。技术人员介绍,与常规技术种植相比,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比对照田增产100公斤,节约尿素用量10公斤,可使农民综合增收150元。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成为农民减本增效的良方。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是我省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该技术经南京农业大学凌启鸿教授40多年的辛勤研究,在江苏、黑龙江、贵州、江西等省应用,效果显著。2005年,省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永胜县涛源乡首次试验该项技术,所有田块亩产均超过1000公斤。2006年,我省分别在保山、永胜、宾川、宜良、玉溪和弥勒扩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益,尤其在永胜县涛源乡创造了1287公斤/亩的世界高产新纪录。当年,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被列为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由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今年,试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基本覆盖了我省不同生态稻作区。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了良种的潜力,取得了节本增效的良好效果。今年全省66块试验田测产结果均较当地常规栽培对照田块增产,增产幅度50至300公斤/亩,平均增产100公斤/亩,其中,永胜、隆阳、勐海、宾川等地的试验田均创出了当地的最好产量。全省10个示范方平均产量870公斤/亩左右,较当地农民习惯栽培田块产量提高约13%。与此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能够节省种子、肥料和灌溉用水。在玉溪、宜良、弥勒等地,种植每亩水稻可节约种子3公斤;所有试验地块平均可节约尿素用量7公斤/亩;在永胜、宾川等干热河谷地区,可减少浇灌3至5次,节水30%以上。许多项目实施地的农民,已经开始自觉地向科技人员学习这项新技术。

8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炳生等在宜良县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了现场观摩。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认为,该技术是一套适合我省不同稻作区应用的新技术,不增加农民负担,适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