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预计六(4)代稻飞虱双季晚稻生育前期大部分稻区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约400万亩。
二、预报依据
1、田间虫、卵发生数量偏高,但不同田块间数量差异大。
田间虫量:近日调查,双晚田间稻飞虱发生数量总体偏多。庐江县、太湖县、桐城市、东至县、芜湖县、宣州区、泾县平均百丛分别为323头、597头、342头、900头、489头、380头、950头,高的达1050-3250头。与大发生的2005年同期相比较,太湖县、泾县、东至县田间虫量分别增加5.08倍、1.59倍和5.26%。潜山县平均百丛虫量为3035头,已达大发生程度发生数量。
田间卵量:近日调查,肥西县、庐江县、含山县、望江县、贵池区、东至县、宣州区平均百丛分别为2545粒、2750粒、1684粒、3126粒、860粒、1830粒、4683头,数量偏多,桐城市平均高达12700粒。预计随着稻飞虱卵的陆续孵化,田间虫量还将有一定幅度上升。此外,田间调查表明,双晚稻飞虱发生数量差异大,同一地区不同田块间发生数量相差达数倍(多因防治因素造成)。
2、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多数县尚未始见,但部分县发生数量较大发生的2005年同期偏高。近期调查,全省大部分地区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未见,但庐江县、宿松县平均百丛分别为17.1头、44头,较大发生的2005年部分县同期均值分别增加8.12%、68.18%。
3、近期适温高湿气候条件和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水稻有利于稻飞虱发生和取食为害。
4、目前双晚稻飞虱田间主虫态主要以初孵若虫和卵为主,其中初孵若虫占总虫量的65%以上。
防治技术意见:
1、主治时期:双晚生育前期(抽穗前)主治时期为近期至9月上旬前期。
2、防治对象田:双季晚稻达标田块。
3、防治指标:百丛虫量1000头。
4、药剂防治:亩选用25%扑虱灵80克+40%毒死蜱(或48%乐斯本)80-100毫升。兑水不少于40公斤喷雾(手动喷雾器),并保持田间浅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