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们对科学饮食、精准营养认识的提高,鲜食玉米产业迎来了空前发展机遇。为提高种植效益,生产上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既可实现鲜穗错峰上市,又可满足市场需求,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大穗高产、优质的国审或省审鲜食玉米品种,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7月底至8月初种植,注意选择抗锈病能力强的品种。
2.整地起垄
旋耕土壤,耙平整细。土壤均匀一致,松软细碎,耕层上虚下实。冬闲田可以冬耕冻垡,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草危害。
春季为了提高地温,可以起垄和覆盖地膜。为便于覆膜和采收,按照宽行80cm,窄行40cm起垄。
淮河以南地区雨水较多,为提高地温和减轻涝渍危害,采取畦作种植,以1.2m宽的凸畦有利于排涝降渍。
3.科学施肥
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配施、基肥与追肥配施的原则。整地前,基肥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kg,复合肥料(15-15-15)30kg,农用硫酸锌1kg。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5~20kg,吐丝期视玉米长势每亩追施尿素5~10kg。
4.适期播种
玉米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8~35℃,最低温度为8~10℃,一般以地表5~10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我省长江以北地区3月底土壤温度即可达到10℃以上。秋季最晚播种期以在霜冻前玉米长到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为好,大多数品种在8月初播种,均能达到成熟采收标准。因此,我省鲜食玉米露地播种时间为3月底~8月初。可根据上市季节,合理安排播种期。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实现玉米鲜穗错峰上市,丰产丰收。
为避免粗缩病的危害,5月中下旬不宜播种,若有种植,应加强灰飞虱的防治。高温(大于32℃)对玉米生长不利,持续的高温抑制玉米干物质积累或影响授粉结实,造成玉米产量低或鲜穗商品性差。6月初~7月中旬播种,玉米营养生长或生殖生长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高温胁迫,因此为保证玉米产量高和商品性好,此时段应慎重播种
播种深度3~5cm,深浅一致,播后覆土镇压严实,确保一播全苗,均匀整齐,无缺苗断垄。尤其是土壤墒情较差、土块较大的地块和沙性土壤,播后镇压更为重要。采用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鲜穗可比露地播种提早上市15天左右。根据移栽时间在设施大棚内营养钵育苗,于玉米3~4片叶期膜上打孔移栽。
5.合理密植
鲜食玉米种植密度因品种和土壤肥力水平而异,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肥地宜密、瘦地宜稀。一般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行距60cm,株距随密度而定。宽窄行种植可按宽行80cm,窄行40cm进行。
6.水分管理
提倡畦作种植,防涝增温。
渍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田块,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采用机开沟,开沟深度30cm,沟宽20cm,畦面宽度5~8m。畦沟、腰沟、围沟三沟配套,利于排水。
涝渍灾害发生后立即每亩追施尿素5~10kg。遇旱(土壤相对含水量≤55%),晴天中午叶片出现卷曲,傍晚或清晨仍不能恢复时及时灌溉。特别是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遇旱尽早浇丰收水,防卡脖子旱。
7.病虫害绿色防控
病虫害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玉米生育期内采用诱虫灯诱虫,监测预警并诱杀成虫。化学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
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等。于玉米幼苗可见叶2~5叶期(杂草3~5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喇叭口期喷施康宽或虫酰肼防治玉米螟。
8.成熟收获
不同露地播期鲜食玉米授粉至成熟历时天数因品种和气温影响,差异较大。一般开花授粉后22~32天可收获。春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高温季,适宜的采收期较短;秋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凉爽季节,适宜的采收期较长。可以把花丝发枯转成深褐色作为适期采收的标志;也可以在指甲掐籽粒时,顶部已变硬,但仍能掐出汁液,作为采收标准。
鲜穗应注意保鲜,短期保鲜应注意不要剥去苞叶。运输途中尽可能摊开、晾开,降低温度,可延长保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