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多雨 小心玉米褐斑病

浏览次数:19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褐斑病在华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500万亩。

近日,有种植户反应,发现种植的玉米叶片发黄,布满黄褐色斑点,是否是得了锈病?

经农技人员识别鉴定,这种属于褐斑病。

褐斑病发生原因

安徽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研究员介绍,“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该菌喜高温和高湿。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特别是前期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料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易感褐斑病。

雨水频繁,高温高湿加上田间玉米植株密度过大,病菌传播速度快,褐斑病易发。

根据安徽省气象预报:

11-14日主雨带北抬,13日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暴雨。受冷空气影响,15日-17日白天主雨带南压,其中15-16日淮河以南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气温:11-13日我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5℃左右,部分地区36~38℃;14日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的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15-17日全省气温有所下降。

目前各地玉米已陆续进入拔节期,进入7月,高温多雨的天气大大增加了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几率。需要农民朋友们注意的是,现在是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易感时期。

注意褐斑病和锈病的区别:锈病发病处用手搓后会有锈迹,而褐斑病则没有。

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一般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很多黄色的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后期,叶片和茎上会出现无规则的大斑点,玉米叶面组织坏死并裂开,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褐斑病防治方法

目前,抗褐斑病的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一般通过药剂来进行褐斑病的防治。没有发生褐斑病的玉米地块可以喷施吡唑醚菌酯进行预防,已经发生褐斑病的地块可以喷施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环唑或者氟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还可以预防锈病,避免类似2021年锈病的发生。隔5~6天进行二次喷施,在用药时也可以加入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性。

(来源:海豚农民服务)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