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黏虫属迁飞性害虫,经历成虫-卵-幼虫-蛹,危害作物的主要是幼虫,北方一般发生2-3代,持续14-2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30天左右。
防治方法
时间:在3龄幼虫之前化学防治。
药剂:氯虫苯甲酰胺100毫升/公顷进行防治。
要求: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避开下雨时段,要求田埂、田边杂草丛都要喷到。
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为螟蛾科害虫,属于变态发育,经历了成虫→卵→幼虫→蛹→成虫。对玉米危害的就是幼虫。在我国春玉米区,玉米螟一般发生2代。一代玉米螟的盛期在7月的中下旬,二代的盛期在8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
时间:6月下旬-7月下旬防治。
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0毫升/亩。
要求: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避开下雨时段均匀喷雾。
蚜虫
蚜虫危害:在玉米开花授粉阶段,蚜虫的为害使玉米雄花败坏、授粉不良,形成不孕果穂;同时蚜虫刺吸玉米汁液使玉米早衰甚至枯死,排泄的蜜露粘着在玉米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造成产量下降。蚜虫还是玉米病毒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越旱发生越重。
防治方法
在玉米抽雄初期,用3%啶虫咪或10%吡虫啉或25%的噻虫嗪,每亩15-20克,对水50公斤喷雾。还可使用毒沙土防治,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毫升,对水500升稀释后,伴15千克细沙土,然后均匀地撒在植株心叶上,每株1克,可兼防兼治玉米螟为害。
双斑萤叶甲
影响光合作用:成虫集群危害,取食叶片叶肉,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影响授粉:咬食玉米雌穗花丝,影响授粉。
引起穗腐:取食灌浆的籽粒,引起穗腐病。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特别是稗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化学防治:施用高效氯氰菊酯、杀灭菊酯等,重点喷在雌穗周围。
喷药时间:晚上5点之后,早上9点之前。
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可这样防治
发生症状: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发生后,茎基部刚开始会呈现“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慢慢地,病斑会呈现不规则状,颜色是黑褐色。叶片呈现“青枯状”萎蔫,并且玉米会因为茎秆开裂而导致大量发病植株倒折和倒伏。
发病原因: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一般从玉米的小喇叭口期开始(夏玉米5-6片叶时),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
防治方法:针对目前玉米上细菌性茎基腐病的情况,建议使用的药剂有:46%氢氧化铜、3%春雷霉素、3%中生菌素、40%噻唑锌、20%噻唑锌、30%噻菌铜、50%氯溴异氰尿酸(不可和有机磷混用)、3%的噻霉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