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何时防控?

浏览次数:14

答:杨凌老科协咨询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李省印回复说,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具体品种可根据当地气候与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进行选择。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

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病叶率5%)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