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植保总站分析预测,玉米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钻蛀性害虫二代玉米螟偏轻发生,三代玉米螟中等发生,四代棉铃虫偏重发生。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2800万亩次,需防面积约2600万亩次。植保技术人员田间调查发现,三代玉米螟卵孵高峰期大部分地区在8月下旬,玉米蚜虫在全省中等发生,其中甜、糯玉米品种上偏重发生。专家建议,本月下旬主治玉米田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兼治玉米蚜虫、玉米南方锈病等。当玉米螟在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需连防两次;当穗粒期玉米螟虫穗率10%或百穗花丝虫量50头时,也需进行防治。农户在防治玉米螟、棉铃虫时,可选用Bt、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当玉米粘虫百株幼虫30头时,农户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进行防治。当玉米蚜虫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防治玉米南方锈病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防治玉米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选用烯唑醇、代森铵、吡唑醚菌酯等。保护好玉米田害虫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玉米害虫,而且为来年害虫天敌繁殖提供更多虫源。一是当玉米螟卵寄生率60%以上时,可不施药而利用天敌控制为害。二是当益害比失调,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农户可亩用100—150mlBt乳剂加细沙5公斤丢心,可有效防治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