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玉米品种
浏览次数:28
1、豫龙凤1号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1育种人: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L728-24(来源于7922×郑58)×H10(来源于(78599×昌7-2)×昌7-2)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叶色浓绿;花丝青色,花药青色,雄穗分枝10个左右。穗轴红色,硬粒型,籽粒纯黄色。2010年(对照农大108)、2011年(对照弘大8号)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89厘米、穗位115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5、行粒数34粒、出籽率84%、千粒重322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5%)。全生育期9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感南方锈病(病级9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9.4),抗茎腐病(发病率9.1%);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2年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78%,粗脂肪(干基)4.79%,粗淀粉(干基)74.54%。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14.4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15%(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24.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59%(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52.50公斤,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2.22%。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2、CN9127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2育种人: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品种来源:CR73031(来源于78599×5003)×CRE2(法国杂交种SX9643的二环系)主要特征特性:叶鞘紫色,幼苗叶缘呈紫色,叶面带波纹。成株株型半紧凑,叶片数19片左右。雄穗一级分枝4个左右,花药紫色,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型,与茎秆夹角小,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10年(对照农大108)、2011年(对照弘大8号)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82厘米、穗位122厘米、穗长16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4厘米、穗行数16、行粒数33粒、出籽率86%、千粒重317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9%)。全生育期9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5),高抗茎腐病(发病率2.9%);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8),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94%,粗脂肪(干基)5.10%,粗淀粉(干基)70.83%。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05.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75%(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493.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19%(不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54.30公斤,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2.55%。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3、奥玉3806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3育种人: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OSL283(以外引系齐319为母本,以掖478、沈137、郑58、C8605-2、p97、7922、9046等为父本,经二次混合授粉,组成复杂遗传群体,连续自交选株而成)×OSL249(以外引系Lx9801为母本以昌7-2、K12、黄早四、武314、K127等塘四平头近缘系混合花粉为父本组配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圆形,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0片左右,叶色深绿,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圆锥型,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籽粒楔形,籽粒顶端黄白色,籽粒背面淡黄色。2010年(对照农大108)、2011年(对照弘大8号)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71厘米、穗位108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3厘米、穗行数15、行粒数36粒、出籽率88%、千粒重331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4%)。全生育期9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5),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7%);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8),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17%,粗脂肪(干基)4.61%,粗淀粉(干基)73.02%。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07.1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5%(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48.9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45(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79.70公斤,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7.25%。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4、奥玉3765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4育种人:北京奥瑞金种业股分有限公司品种来源:OSL218(以外引系p97为母本,以齐319、478、7826、98F09等自交系混合花粉为父本组配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株选育而成)×OSL249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20片叶,幼苗叶色深绿,叶鞘紫红色,花丝红色,花药浅紫色,籽粒半马齿、黄白色,穗轴白色。2010年(对照农大108)、2011年(对照弘大8号)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8厘米、穗位106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3厘米、穗行数14、行粒数34粒、出籽率87%、千粒重366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3%)。全生育期9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早熟1-2天。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6.1),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4.7%);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高感纹枯病(病指81),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2年中抗纹枯病(病指49)。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14%,粗脂肪(干基)4.55%,粗淀粉(干基)73.50%。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20.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52%(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31.9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2%(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89.20公斤,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8.65%。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5、中科982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5育种人: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CT019(来源于(齐319×沈137)/齐319)×CT9882((Lx9801×鲁原92)/Lx9801)主要特征特性:幼苗第一叶叶鞘紫色,成株株型中间型,雄穗一级分枝数中多,雌穗花丝紫色;果穗中间型,籽粒为硬粒型,纯桔黄色,穗轴白色。2010年(对照农大108)、2011(对照弘大8号)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表明,株高255厘米左右,穗位94厘米左右,穗长17厘米左右,穗粗4.9厘米左右,秃顶0.4厘米左右,穗行数14行左右,行粒数33粒左右,出籽率84%左右,千粒重338克左右。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全生育期9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5),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2.2%);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5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89%,粗脂肪(干基)4.62%,粗淀粉(干基)73.30%。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499.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73%(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27.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6(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60.90公斤,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3.33%。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6、德单5号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6育种人: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5818(来源于郑58/p138)×昌7-2主要特征特性:成株株型半紧凑,叶片宽大,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白色。2010年、2011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40厘米、穗位102厘米、穗长15厘米、穗粗7厘米、秃顶0.1厘米、穗行数14、行粒数34粒、出籽率89%、千粒重303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全生育期9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0.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9.7%);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62),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23%,粗脂肪(干基)4.40%,粗淀粉(干基)72.59%。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63.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18%(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18.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40%(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86.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74%。适宜推广区域:淮北区。7、鲁单9088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7育种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种来源:lx088(齐319改良)×lx03-2(来源于lx9801/昌7-2)主要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叶片分布稀疏,上部叶片上冲,叶鞘紫色,雄穗分枝较少,花药紫色,花丝红色,籽粒为马齿型、黄色,红轴。2010年、2011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6厘米、穗位100厘米、穗长17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3、行粒数31粒、出籽率87%、千粒重393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全生育期9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迟熟1天。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5),抗茎腐病(发病率6.5%);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5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20%,粗脂肪(干基)4.59%,粗淀粉(干基)73.37%。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79.7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10%(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21.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07%(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575.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83%。适宜推广区域:淮北区。8、金赛34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审定编号:皖玉2013008育种人:河南金赛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L12(来源于美国杂交种X1132A)×J-5(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的黄金群M4C2)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支持根发达;株型半紧凑,叶色浓绿;雄穗较发达,花药微紫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红轴,半马齿型。2010年、2011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72厘米、穗位108厘米、穗长16厘米、穗粗4.7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6、行粒数37粒、出籽率88%、千粒重270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全生育期9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当。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10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0.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5%);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高感纹枯病(病指9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品质表现: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46%,粗脂肪(干基)3.61%,粗淀粉(干基)74.32%。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0年区域试验亩产561.9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92%(极显著);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532.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32%(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亩产605.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9%。适宜推广区域:淮北区。9、皖甜210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审定编号:皖玉2013009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品种来源:皖甜系2(来源于美国甜玉米综合种)×776(编号为776的美国甜玉米自交系)主要特征特性:叶鞘绿色,第一叶尖端圆到匙形,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粒淡黄色。2011年(对照皖玉13)、2012年(对照凤糯2146)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出苗至采收76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早熟2天。株高264厘米、穗位107厘米、穗长20厘米、穗粗4.5厘米、秃顶1.7厘米。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4.9%、倒折率为0.8%,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85%)。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2.1级,锈病1%,茎腐病0.3%,纹枯病1.3级。品质表现: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2011年皮渣率9.5%,可溶性总糖14.31%,还原糖5.93%,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0分。2012年皮渣率10.3%,可溶性总糖14.9%,还原糖5.6%,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7.2分。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1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779.7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53%;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810.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30%。适宜推广区域:全省。10、皖糯5号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审定编号:皖玉2013010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品种来源:SN11(引自宿州市农科所用糯78/齐319后代选育的糯玉米二环系)×皖自101(来源于衡白522/(昌7-2/美国糯玉米)F3),经自交7代)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形长锥,籽粒白色,轴白色。2011年(对照皖玉13)、2012年(对照凤糯2146)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出苗至采收7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早熟4天。株高226厘米、穗位101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2.0厘米。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0.6%、倒折率为0.2%,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15%)。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6级,锈病0.9%,茎腐病0.4%,纹枯病1.2级。品质表现: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2011年皮渣率10.29%,支链淀粉/总淀粉99.96%,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5.6分。2012年皮渣率11.7%,支链淀粉/总淀粉98.4%,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6.8分。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1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01.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4.62%;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825.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1%。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