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农业大学组成的专家组对吉林省超高产玉米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表明,30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122.11公斤,其中有1.3亩,平均亩产达到了1150.4公斤,创造了东北地区春玉米最高产量纪录。这标志着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之一——北方春玉米高产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春玉米亩产吨粮,是吉林省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近年来,吉林省共建设超高产田472亩,分布在项目区的8个示范县(市),通过超高产田的建设和研究,明确了春玉米超高产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调控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超高产机理和关键技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春玉米的高产记录不是靠单一的品种或者是那一项技术所创造的,而是靠高产品种、改善土壤结构、平衡施肥、培肥地力、田间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参加实验的农民普遍反映,丰产玉米试验使他们得到了实惠。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香山村农民沈金海和霍仁通过试种高产品种,同时配套密植、改土施肥等一系列栽培技术,今年玉米不仅获得了高产,而且子粒饱满成熟度好,与普通玉米相比,一斤还多卖了2—5分钱。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可以代替石油的可再生产品,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医药、化工、能源等十多个领域,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玉米单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玉米常年播种面积近4亿亩,但平均亩产不足350公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东北成为我国玉米的最大产区,有“黄金玉米带”之称,其中仅吉林省的玉米产量就占全国的1/7;玉米商品率超过80%,商品量占全国的1/4;库存量占全国的一半。因此,在我国春玉米的重点产区吉林省,玉米增产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特殊重大的意义。农业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室主任王璞教授认为,玉米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和超高产纪录的创造,必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玉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储备。玉米超高产技术还将对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玉米丰产课题组专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立春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40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为450公斤左右。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超高产技术的带动,每年按最保守的数字估计,玉米如果平均亩增产100公斤,那么就会多产40亿公斤商品玉米。以目前玉米1公斤玉米1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就可为农民增加纯收入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