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以来,我省小麦主产区降雨多,土壤底墒充足。秋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和成熟期接近常年同期或略晚,部分受涝地块或玉米青贮地块腾地偏早,大部分地区小麦可望适期播种。小麦种源充足,质优价廉,可满足生产需要。市场小麦价格高位运行,国家政策利好,种麦效益预期向好。
据气象部门预报,10月份小麦主播期雨量雨日略偏多,有利于一播全苗。各地应早做准备,按照今年省农业农村厅秋种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稳定秋种面积,立足市场调结构、绿色发展提品质、强化科技保增产、发展订单促增效,进一步夯实订单履约率,大力推广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秋种质量,努力实现来年夏季粮油生产新突破”要求,扎实做好小麦秋种工作。现就2020年安徽省小麦秋冬种播种技术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参考。
1、选用优质高产多抗稳产小麦品种
选用良种是实现小麦绿色增长最经济有效措施。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力、茬口、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五优连动”的要求,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目标,以高产稳产安全为重点,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和种子。
一是根据市场对品质的需求选用品种。按照加工企业和市场需求,适当扩大优质强筋、中强筋和软质小麦种植面积,并实现订单生产、适度连片、单收单贮。
二是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气候条件、易发灾害和茬口选用品种。淮北北部选用半冬性和弱冬性白粒品种,沿淮选用半冬性抗耐赤霉病、穗发芽品种,淮河以南或沿淮晚播稻茬(11月下旬播种)麦田可选春性红粒抗耐赤霉病、穗发芽品种。易发晚霜冻害的地区选择早春生长稳健、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
三是根据地力水平选用品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亩产500kg以上)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中等及以下产量水平地块选用适应性广、对肥水适应力强、抗倒性较好的品种。
四是稳定主栽培品种,积极引进、示范新品种。生产上的大面积主栽培品种大多是经过多年自然灾害考验的品种,要保持相对稳定。主导品种相对稳定,品种数量多,更注重优质稳产。
根据2019年我省秋种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统计,沿淮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烟农19、安科1303、烟农999、华成3366、荃麦725、淮麦33、新麦26、淮麦40、安农0711、恒进麦8号、鲁原502、柳麦618、百农207、西农979、紫麦19、中麦895、淮麦22、安农1124、涡麦9号、天益科5号、泛麦5号、济麦22、徽研22、华成麦1688、鲁研128、皖麦52、丰德存麦12、山农17、淮麦29、徽研77、淮麦35、柳麦716、淮麦44、烟农5158、郑麦9023、烟农5286等;淮河以南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宁麦13、镇麦9号、镇麦12、镇麦168、扬麦25、扬麦13、苏麦188、扬麦15、扬辐麦5号、扬麦20等。近年来审定了一批新品种,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如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济麦44、优质弱筋品种皖西麦0638等可进一步加大示范。
2.种子(土壤)处理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少农药用量的有效措施。可根据病虫种类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包衣或拌种;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发生危害较重的地区,采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毒死蜱包衣或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
3.秸秆还田或离田综合利用
玉米、水稻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秸秆还田要求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均匀抛撒地表,耕翻深埋或深旋埋茬。根据秸秆还田数量,适当增加基肥中速效氮肥用量(10%左右)或按照每还田100kg秸秆增施1kg尿素的比例增施氮肥,满足秸秆腐解和麦苗生长的氮素需求。有条件地区也可秸秆打捆离田,实现综合利用。
4.合理施用肥料
(1)施肥原则。一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确定氮磷钾肥合理用量和配比,配合施用锌、锰等微量元素;二是增施有机肥,实施秸
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三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调整基、追肥比例,中强筋小麦适当调增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四是对于出现酸化、盐渍化、板结等问题的土壤要通过科学施肥和耕作措施进行改良;五是肥料施用与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相结合。
(2)施肥量。目标产量500kg/亩以上的区域,每亩施肥总量(折纯)为:氮肥(N)14-16kg,磷肥(p2O5)5-7kg,钾肥(K2O)6-8kg。目标产量350-500kg/亩的区域,每亩施肥总量(折纯)为:氮肥(N)11-13kg,磷肥(p2O5)4-6kg,钾肥(K2O)5-7kg。土壤有效锌、锰不足的区域,每亩施用硫酸锌、硫酸锰1kg左右。有机肥施用量较多或秸秆还田的地区,应根据目标产量,适当减少化肥尤其是钾肥施用量。
(3)肥料运筹。淮北麦区氮肥总量的50%-60%作基施,40%-50%作追施;淮河以南麦区氮肥总量的60%-70%作基施,30%-40%作追施。中、低产田的氮肥基施比例应略高于高产田。磷肥、钾肥、有机肥、微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基肥中氮肥比例适当增加,追肥适当减少,总量不变。施用缓释肥种肥同播的,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4)其他措施。扩大机械化施肥,尤其是追肥机械化施肥比例。合理的有机替代减少化肥投入量。大力推广小麦专用缓控释肥料,减少施肥次数,实现小麦轻简化施肥。
5.适墒精细整地
突出抓好深耕(深松)、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技术,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对于多年旋耕而没有耕翻的麦田,要推行适度深耕,耕深为18-20厘米,之后坚持每间隔2-3年深耕1次,耕作深度逐步增加,为根系下扎和田间蓄水保肥创造良好条件。深耕后的田块应选择适宜的整地机械(驱动耙、圆盘耙或旋耕机)进行碎土平整,做到耙细耙透耙平。旋耕的田块,保证旋耕深度不低于15厘米,以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满足均匀播种要求。在农机装备配备到位的地方可采取包括深松的少免耕播种,或推广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开沟一体化作业,深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标准。同时,要加强农机手作业前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整地质量标准和技术要领,并按规范进行整地作业,提高田间整地作业质量。
6.适期播种
根据我省近年气象资料统计,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10月8日-20日,沿淮10月10日-25日,淮河以南10月20-11月10日。
7.适墒播种
整地播种时土壤轻握成团、清丢即散,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为播种适宜墒情。墒情不足地块,播后喷灌或沟灌洇湿,确保全苗、匀苗。
8.根据播期墒情调整播量
适播期内,一般沿淮淮北旱茬小麦亩基本苗15万—18万,沿江江淮稻茬小麦亩基本苗20万—25万,早播、墒情好的地块选用播量
上限。今年种子质量好、播种期底墒足、冬季有可能暖冬,不要随意加大播量,预防后期旺长和倒伏。迟播田块,适播期后每推迟一天播种,亩基本苗增加0.5万,但最多不宜超过30万。
9.适法播种
选用播量、播深调控精准,镇压紧实的小麦播种机播种。旱茬行距20-23厘米,稻茬行距23-26厘米。控制播种机行走速度,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10.播后镇压
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要保证镇压力度,确保镇压质量,做到土壤沉实,减少土壤透风失墒,促进麦苗生长,培育冬前壮苗。土壤湿度多大田块应推迟镇压或不镇压,以免影响出苗。
11.稻茬麦田开好三沟并进行封闭除草
沿淮稻茬麦和淮河以南麦田播后开沟,做到三沟配套、沟壁坚实、沟底平展。麦田杂草为害重的稻茬麦田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每亩选用50%异丙隆125~150g兑水40~50kg喷雾,封杀杂草。
12.查苗补种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缺苗断垄严重或漏播地段要及早用同一品种的种子催芽补种,防止因缺苗断垄影响全苗匀苗和群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