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杜集区段园镇辖区今年雨水偏多,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因此,必须适期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为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段园镇召开了由各村主要负责人及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参加的专题工作会议,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会议要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点是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掌握好防治适宜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
二是选用有效防治药剂。可每亩选用59.7%咪锰.多菌灵40-5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烯肟.多菌灵13-27克,或70%甲基硫菌灵100克,或戊唑.咪鲜胺18-20克,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氰烯菌酯150毫升,或多.酮40-60克,或戊唑醇.福美双18-27克,或戊唑.多菌灵22-30克,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2%,蜡质芽孢杆菌8亿个/克)26克对水喷雾预防。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一次。
机动弥雾机对水15公斤,手动喷雾器对水45公斤细水均匀喷雾。若小麦扬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第一次防治后7天再治一次。若小麦穗期蚜虫、灰飞虱发生重,可在预防赤霉病的同时,用吡虫啉或高效氯氰菊酯兼治;若小麦白粉病或锈病发生重,可用三唑酮兼治。
四是做好宣传指导服务。利用方便有效形式,及时将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在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作用,突出解决好外出务工农户、无劳力户小麦赤霉病防治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