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是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提高秋种科技含量,确保高质量地做好淮北地区小麦秋种工作,夺取明年午季丰收,提出以下技术建议。
一、选用良种,精心备种在我省沿淮淮北地区种植半冬性品种较春性品种具有明显优势。一是抗灾能力强,可以解决沿淮淮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小麦冬春季冻害问题;二是播期弹性大,具有早播无风险,晚播少减产的特点;三是产量潜力大,一般半冬性品种的产量水平比春性品种高,尤其在重灾之年更能发挥品种的稳产增产作用。沿淮、淮北地区旱茬以选择济麦22、烟农19、皖麦52、周麦22、连麦2号、泛麦5号、淮麦22、淮麦29、新福麦1号等半冬性品种为主;沿淮晚茬以选择偃展4110、郑麦9023、阜麦936、轮选22等春性品种为主。提倡使用包衣种子。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播前必须进行药剂处理。药剂拌种具体方法:50公斤种子用50%甲柳˙酮乳油40克加美洲星300毫升对水2公斤,搅拌均匀后边喷边拌,小麦药剂拌种后稍待晾干即可播种。地下害虫严重地块,每亩用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对水2公斤,拌细土20公斤,整地前均匀撒施全田。小麦药剂拌种要按规定用药量,不能随意加大药剂用量,同时应做到均匀喷药,防止产生药害。
二、精细整地,改良土质打好播种基础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前提。实施科学播种首先从整地环节做起,土壤耕翻深度应加深到2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旱茬麦田深耕后细耙2~3遍,耙碎耙透,做到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上松下实,保住墒情,并保持地面平整。旋耕作业要选用带镇压器的旋耕机械,适时适墒旋耕;中小型机械旋耕,应镇压耙实后播种;旋耕田块每隔2~3年深耕一次,耕深20~2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平整鱼脊式田块,提倡畦田种植,畦宽4米左右,行道(垄或沟)宽40厘米,以便于田间管理。前茬秸秆还田地块,应将秸秆粉碎成10厘米以下的小段,深耕翻埋,耙透压实。
三、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配方肥,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基施,氮素的50%~60%基施,40%~50%拔节期追施。中等肥力地块,亩产目标500~600公斤的旱茬小麦,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50~100公斤,复合肥(15-15-15)40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锌1~1.5公斤,拔节期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亩产目标450~500公斤的旱茬小麦,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100公斤,复合肥(15-15-15)40公斤、尿素8公斤、硫酸锌1~1.5公斤,拔节期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四、科学播种,培育壮苗坚持“三适”播种的原则,即适墒、适时、适量。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应足墒播种,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先造墒后播种,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适宜播期从南到北应逐渐提前,安徽省小麦适宜播期的范围是淮北中北部地区弱冬性品种10月5~15日,半冬性品种10月10~20日,春性品种10月20~11月5日。北部和南部沿淮地区相同类型小麦比淮北中部地区提前或推迟5~10天。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淮北地区弱冬性品种适宜基本苗12万~13万/亩,半冬性品种13万~15万/亩,春性品种15万~18万/亩。播种深度3~5厘米,行距以20~23厘米为宜。播种要匀,播量准确,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
五、加强田管,不误农时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如有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厘米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草害严重地块,在温度和土壤墒情适宜时,可用巨星或使它隆进行一次化学除草。针对不同苗情,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