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淮北小麦主产区,田间旱象抬头,出苗不齐,苗龄偏小,缺苗断垄,部分麦田至今尚未播种。根据当前播种进度和苗情,提出如下分类田管意见。
一、尚未播种田块针对近期淮北中北部地区旱情仍难有效缓解的现状,各地应在立足抗旱造墒,力争早日播种的基础上,调整播种技术策略,实现晚播麦稳产高产,具体技术内容为:1、立足抗旱造墒,实行造墒播种:足墒播种是保证苗齐、苗匀、苗壮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尚未播种的地块,及早进行抗旱造墒,力争早播。在灌溉方式上宜采取先造墒、后播种,以雾喷、喷灌、窨灌为宜。2、改用耐迟播的品种:目前尚未播种的地块可选用皖麦53、皖麦50、豫麦18、皖麦44、豫麦70-36、郑9023等耐迟播的品种。充分发挥其春化时间短,阶段发育进程快,易形成穗大粒重的优势。3、适当加大播量,保障有效穗数:由于抗旱造墒播种,田间出苗率难以保证,加之播期偏迟,必须将播量适当增加,保证适宜的基本苗数,以弥补由于晚播单株分蘖数减少,亩穗数不足造成的减产,一般亩播量可增加到30斤左右。4、实行免耕条播,加快播种进度:由于季节紧迫,对于一些腾茬较迟、墒情尚好的地块,为了晚中争早,可以不耕整土地,用免耕条播机直接播种。可达到抢早播种、出苗整齐、播种进度加快的目的。5、采取播后镇压,增强保墒能力:镇压能平整地面,使土壤上松下实,减少水分蒸发,起到稳定地温、保水提墒的作用。经过镇压的麦田,冬前形成壮苗的机会增加,抵抗干旱能力增强,提高抗倒伏的能力,是小麦稳产高产的基础。6、推广催芽浅播、实现晚播早发:对于无法进行抗旱造墒的地块,可实行催芽播种,以加速利用前期积温,达到晚播早出苗的目的。经催芽的种子,缩短了在土壤中吸水时间,在同样条件下,一般比播干种子早出苗2~3天,而且播期越晚,早出苗的效果愈明显。为了便于播种,催芽不宜过长,只要胚部“露白”即可。同时播深掌握在4~5厘米。
二、淮北地区已经播种,出苗不齐田块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是小麦冬前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确保我省淮北小麦主产区丰产的重要保证。凡10月份降水不足30毫米及播前未造墒播种的地块,要及早浇足水,保全苗,促壮苗。及早浇水,可使部分尚未失去发芽力的种子及早出苗,有利于苗全、苗齐;及早浇水,有利于小麦早分蘖,早生根、扎根,促壮苗安全越冬。浇水量要足,一般亩浇水40-50立方。浇“瓜皮水”、重复浇,既增加费用,又不利于根系下扎,应尽量避免。
三、淮北地区播种较早,出苗整齐田块播时底墒充足,出苗较整齐的地块,如目前表现出严重旱象,也应及时浇水,促进分蘖发生,以充分利用年前的积温,确保冬前形成壮苗。对播量偏大、播种过早、肥水供应充足的地块应及时防止其旺长,一般采用碾压、深中耕、控制肥水、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此外,我省沿淮、淮北地区部分早播麦田小麦黑潜叶蝇发生较重,应及早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