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今年秋收推迟和干旱少雨,我省小麦播种期总体较常年推迟7-10天。为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确保安全越冬,省农委就加强小麦冬前管理提出技术意见。
加强晚弱苗管理
以水调肥。墒情差出苗不齐的田块如果近期旱情不能彻底缓解,应抓紧浇水补墒,促进出苗。早追冬肥。“春肥冬施,冬肥春用”,对于促使晚播小麦早返青、早分蘖、提高春季分蘖成穗,增加亩穗数,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苗势差的田块追肥时间可以提早到3叶期以后,每亩施复合肥3~5公斤,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覆盖防冻。一般每亩施土杂肥2000~3000公斤,施后进行浅锄,具有保墒、补肥和增温效果。或每亩覆盖稻草250~300公斤,以切成10~20厘米的碎段为佳,也可将稻草整株覆盖,做到田不露土,草不盖苗。
培育壮苗,实现壮苗越冬。浇水补墒,促进肥效发挥。对前期降雨量低于10毫米,土壤墒情没有彻底缓解的田块(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如果近期没有降雨,应抓紧浇水补墒,沉实土壤,弥合土缝,防止小麦吊根,减少冷风侵袭,防止冻害发生。
化学调控,改善叶片功能。为促进麦苗生长,一般可喷施芸苔素内酯、复硝钾、复硝钠等激素类化学调控剂,增加叶绿素含量,改善叶片功能,促进小麦生长。
追施苗肥,缓解争氮矛盾。对土质差、肥力不足的麦田,特别是秸秆还田的麦田,由于秸秆腐解需要消耗大量氮肥,与幼苗争肥导致麦苗黄瘦。对这类田块可于3~4叶期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促进小麦长根、增蘖。以穴施或条施为宜,墒情不足时追肥后立即浇水,并适时中耕松土,助苗生长。
防治病虫草害
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冬前草龄小,抗药性差,易防除,开展冬前化除事半功倍。一般在小麦3~5叶期、日均温8℃以上进行化学除草。稻茬麦草害重,应重点防除。草害严重的地块在小麦返青后及时补除。
重视防治潜叶蝇。由于受气候、栽培、耕作制度影响,小麦潜叶蝇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淮北地区有的县发生田块60%,虫害株率在10%左右,重发田块达70%以上,已经对小麦生产构成较大威胁。潜叶蝇由叶尖端向叶基部取食,潜食叶肉,在麦叶中上部形成一行行类似于“条锈病”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在秋季至春季危害小麦。一般用1.8%的阿维菌素或1%的甲维盐每亩30~50毫升;或40%的毒死蜱每亩50~70毫升,机动弥雾机加水10~15公斤、手动喷雾机对水30公斤茎叶喷雾。
冬前开好“三沟”
沿淮、江淮稻茬麦地区开好“三沟”要从冬前做起,小麦已经播种、由于土壤墒情不适宜开沟的,要掌握在适墒期及时开沟,以保证土块容易抛撒,均匀覆盖麦田。畦沟、腰沟和田头沟深度分别达到0.2米,0.25米和0.35米,田外大沟加深到0.6~1.0米。
适时浇灌越冬水
今年小麦播种以来降雨偏少,土壤蓄水不足,部分田块干旱缺墒。特别是秸秆还田面积增加,不少地块由于还田秸秆量过大,翻压质量不好,造成土壤悬空不实、小麦出苗不齐或麦苗吊根发黄,生长迟缓,冬季一旦出现低温特别是寒潮降温天气时,极易造成冻害。浇灌越冬水宜掌握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4℃,夜冻日消时进行。一般每亩浇水30方左右,没有分蘖盘墩的麦田不宜浇越冬水。(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