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淮北旱茬小麦科学播种技术

浏览次数:29

一、技术目标:该技术针对淮北地区旱、涝、低温等灾害频发的气候和砂姜黑土易旱、涝、渍的特点,以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与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为核心,通过选用适宜品种、作物秸秆还田、高质量群体构建等技术集成,实现沿淮淮北地区小麦稳产高产目标。

二、应用范围:适宜安徽省沿淮淮北旱茬小麦种植区。

三、技术要点:

1、选用适宜品种,发挥品种潜力。针对该区域过渡性气候特点,选用多穗型至中间型的弱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抗灾能力和产量潜力。

2、精细整地,保证播种质量。整地是保证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整地作业应选用5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耕整地机械进行。整地应达到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上松下实的要求。选择旋耕整地作业应选用带镇压器的机械,适时适墒进行,旋深15厘米以上,切忌烂耕或耕后待播时间过长;长期旋耕整地必须每2~3年进行深耕或深松作业一次,耕(松)深23-25厘米。提倡打畦田(或预留操作行),畦田宽4米左右,以便灌溉与田管。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

3、科学施肥,确保产质同增。根据高产小麦的需肥特性、土壤供肥特点及产质同增的氮素效应与机理,小麦亩产500~600公斤的适宜施氮量为14~16公斤/亩,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6:4~5:5,适宜追施时期为拔节期;磷肥为5~6公斤/亩,钾肥为6~8公斤/亩。

4、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苗越冬。加强播期与播量的协调,10月上中旬播种,亩播种量9~10公斤;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11~12公斤。播种前用种衣剂包衣,或用药剂拌种。推广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复式作业,行距20厘米,播深4~5厘米,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必须进行微喷补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如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播种,应选择带有分草器的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作业。机播作业要求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

5、播后镇压,抗旱保墒。在一般墒情条件下,小麦播种选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播后同时镇压即可;土壤墒情较差时,播后应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重镇压,以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利于种子发芽出苗。选用旋耕施肥播种机作业时严禁为提高作业速度拆除镇压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曹承富研究员)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