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将总体偏重发生

浏览次数:15

省植保总站专家分析预测,本季小麦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蚜虫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中等至偏重发生,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锈病(叶锈病、条锈病)中等发生。

地下害虫在地下害虫常发地区,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甲基异柳磷20克,或辛硫磷40克进行拌种;也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毫升进行拌种。拌种时将药剂加水1公斤稀释,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后堆闷1-2小时,再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在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区,在药剂拌种的同时还需进行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有效成分辛硫磷100克、或甲基异柳磷80克拌细沙土20公斤或炒熟麦麸10公斤制成毒饵,或亩用有效成分辛硫磷颗粒剂120克、或毒死蜱颗粒剂90克于耕地前撒施。纹枯病和地下害虫需要同时防治的地区,可选用以上拌种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进行拌种。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纹枯病重发区,农户宜种植新麦18、邯6172、豫麦70-36、烟农5158、连麦2号等品种。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4.5克,或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2克进行种子包衣。

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施药防治纹枯病,当病株率为10%时,亩用有效成分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井冈霉素4%、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天左右再防一次。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农户宜种植宁麦13、镇麦168、扬麦12、扬麦20、镇麦5号、镇麦8号等品种。在小麦初花期(开花株率10%)时,农户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25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80%多菌灵超微粉100克,或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亩用有效成分多菌灵60克,三唑酮8克),或咪锰·多菌灵(亩用有效成分约多菌灵5.4—6.75克,咪鲜胺锰盐20—25克)40—50克,兑水喷雾预防;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施防治一次。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白粉病重发区,农户宜种植泛麦5号、豫麦70-36、新麦18、济麦22等品种。在小麦孕穗期,农户要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环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小麦锈病当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或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7—10天再防一次。

小麦红蜘蛛在秋苗期,当每平方尺有虫75头以上、小麦返青期每平方尺有虫300头以上的麦田,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小麦蚜虫农户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头/百株,穗期5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小麦吸浆虫在小麦吸浆虫常发区,农户可在中蛹盛期亩用有效成分敌敌畏100-120克,啶虫脒7克,或辛硫磷80克拌细土20公斤于傍晚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倍硫磷37.5克,兑水喷雾防治。

农户要着力抓好小麦播种期、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和抽穗扬花期3次病虫害总体防治。在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麦蜘蛛、苗蚜等其他病虫;小麦抽穗开花期以赤霉病、锈病、穗蚜、吸浆虫(或其中之一)为主治对象,兼治白粉病、叶枯病、颖枯病、灰飞虱、粘虫等。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