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淮北旱情持续发展 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威胁

浏览次数:9

一、2008年11月以来的气候特征

2008年11月上旬至2009年1月下旬,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均累计降水量为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毫米,仅次于1974年,与1984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年。平均无降水日数82天,占总日数的90%以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为28天。

2008年11月份以来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均气温为5.4℃,较常年同期偏高0.6℃,为2004年以来连续第6年偏高。平均气温虽然偏高,但入冬以后冷空气活动频繁,先后受三次寒潮袭击,最低气温一度降到-10℃以下。

二、农业干旱监测分析

1.土壤墒情监测

由于沿淮淮北长期持续少雨,小麦主产区自11月下旬旱情出现,并持续发展,元月28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持续下降,淮北中北部0-10cm土层有轻到中旱,并有4-5cm干土层,其中利辛、蒙城、涡阳旱情较重。与元月23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相比,干旱范围明显扩大,受旱程度明显加重。元月28日,淮北大部分地区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明显下降,淮北中部有轻旱,与23日监测结果相比,干旱范围有所增大。

2、遥感监测

2009年1月27日晴空NOAA-17卫星遥感资料旱情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旱情维持,其中淮北、亳州、阜阳、宿州等地旱情较严重。

沿淮淮北各市县受旱面积统计结果表明,砀山、淮北、蚌埠、亳州和淮南旱情较为严重,重旱面积均超过了30%,砀山和淮北旱情最为严重,重旱面积超过了一半,分别达到了76%和68%。3、农业干旱气象指标监测

农业干旱气象指标监测结果为:11月下旬起,安徽省淮北局部地区开始出现轻旱,之后旱情持续发展,受弱降水影响,沿淮和淮北南部旱情有短暂的缓解,但1月中旬起旱情再度加重,至1月下旬淮北中北部以中到重旱为主,局部特旱,沿淮大部、江淮东北部轻旱;与1月中旬相比,淮北中北部干旱程度明显加重,干旱范围明显扩大。

4、综合农业干旱指标监测

利用土壤墒情、累积湿润指数、阶段降水距平和阶段降水日数百分比等单项指标进行2008年12月中旬和2009年1月下旬农业干旱综合监测。综合指标监测结果表明,2008年12月中旬,我省江淮中部至淮北大部地区普遍出现轻旱,沿淮淮北由东向西旱情加重,旱情最重的地区位于阜阳和亳州市的部分区域。2009年1月下旬,淮北中北部中到重旱,淮北南部和沿淮东部轻旱。与12月中旬相比,江淮轻旱有所缓解,但小麦主产区重旱范围明显扩大。

三、持续干旱对小麦生长产生严重威胁

由于小麦主产区(沿淮淮北)自2008年11月以来一直未下透雨,旱情的发展以及几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干旱冻害叠加对麦苗危害严重,苗情素质下降,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受危害麦苗表现为小麦生长迟缓、次生根发育差,苗弱、苗小、分蘖缺位、叶片叶尖发黄干枯,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尤以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地受害较重,据土壤墒情、遥感监测以及农业干旱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以上区域12月中旬重旱面积在10%左右,目前已达30%以上。

据省委信息中心初步统计,截止2月1日,沿淮淮北和江淮之间东部七市小麦受旱面积、重旱面积和点片死苗面积,分别占播种面积的81.1%、45.2%和3.0%。与元月24日相比分别增加了0.8%、1.8%和0.4%。

四、天气趋势与农事建议

据省气象台最新预测:未来一周(2月2-8日)淮北仍无明显降水,以阴天为主,淮河以南多阴雨天气。

据气科所2月上旬农业干旱预测:我省淮北、沿淮中东部仍有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别是淮北北部的旱情仍十分严重。

为最大限度的减轻旱冻叠加造成小麦产量损失。为此建议:

1.立即抗旱浇灌,选择日平均温度达到3℃以上,中午前后进行,迅速解除旱情,确保不再发生死苗现象,扭转苗情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

2.要抓住2月上、中旬半个月左右的有限季节,采取肥水齐攻的办法,促进三类苗转化升级。如果返青期有雨,要动员农民趁雨追肥,如果无雨,要千方百计进行浇灌,同时进行追肥,确保返青期麦苗能吸足肥水,促进春生分蘖和次生根发生,促进分蘖成穗,争取较多的亩穗数。

3.要抓好小麦病虫的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在起身期前后,进行化控,防止倒伏。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