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9日,我站召集了全省21个市、县(区)植保站技术人员,在宿州市召开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会商会。与会人员根据小麦当前病虫发生情况、作物苗情、有关病虫测报历史数据,结合气象预报等因素,对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防治技术意见等进行分析会商,现将会商结果发布如下,供各地参考。
发生趋势:预计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中等至偏重发生(病穗率10~3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淮北中、北部麦区偏轻发生(病穗率3~1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白粉病全省偏轻发生,其中沿淮地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以叶锈病为主的小麦锈病全省偏轻发生,感病品种中等发生。小麦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大部偏重发生,其中淮北东北部麦区大发生。小麦粘虫在沿淮麦区的湾、湖、库常发区轻发生。
预报依据:赤霉病大部分地区稻桩带菌率高于近年同期,且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当地中迟熟小麦齐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沿淮麦区白粉病始见期早于常年且发病普遍,但淮北主产麦区大部未见病。小麦叶锈病在凤台、凤阳等沿淮个别地区3月中下旬初见病,较近年早1个月左右,其他麦区尚未见病。自3月下旬以来小麦穗期蚜虫在沿淮及淮北主产麦区增殖迅速,田间蚜虫发生数量大,且天敌数量少,对蚜虫控制作用弱。小麦粘虫在沿淮大部诱蛾量和诱卵量均低于近年同期。我省沿淮、淮北麦区种植的小麦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白粉病和叶锈病,淮河以南地区种植的扬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未来气候条件有利白粉病和小麦穗期蚜虫发生为害。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着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力争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全省小麦高产攻关目标实现,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和质量安全。
二、防治策略
以预测预报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科学药控抓关键。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全面推广绿色防控、综合治理技术。
三、技术措施
(一)主攻目标
从今年我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看,防治主攻目标沿淮麦区要以小麦赤霉病、穗期蚜虫、白粉病为重点;淮北麦区要以穗期蚜虫为重点;淮河以南麦区要以赤霉病为重点;淮北、沿淮麦区吸浆虫常发地区和沿淮、江淮、皖东南等地区灰飞虱常发区分别还要重点抓好吸浆虫、灰飞虱防治。
(二)总体防治技术
今年,全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可进行两次总体防治。第一次防治时间,沿淮、江淮北部麦区在4月20~27日前后,沿淮麦区以赤霉病、白粉病为防治重点对象,江淮北部麦区以赤霉病为防治重点对象,兼治穗蚜、部分地区吸浆虫(成虫)。淮北大部分麦区在4月15~26日,以吸浆虫(常发地区成虫)、穗期蚜虫为防治重点对象,兼治白粉病、赤霉病。江淮中南部麦区在13~20日主治赤霉病。第二次防治时间,淮北、沿淮主麦产区在5月上旬,以小麦穗蚜为主治对象,兼治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灰飞虱;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在4月底至5月初以灰飞虱为防治重点,兼治穗期蚜虫。
(三)适时药剂防治
1、防治适期或指标: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10%扬花)及时喷药预防,若天气预报小麦初花期有雨,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吸浆虫分别于中蛹盛期(每小方虫量15头以上)、成虫羽化盛期(30头/10复网以上)及时药治;穗蚜800头/百穗以上(且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322时)喷药防治;白粉病于小麦上部三片叶病叶率达15%;条锈病早期出现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病叶率达0.5%~1%时要立即普治,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用药防治。
2、防治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150毫升或80%多菌灵可湿粉100克或36%多·酮水乳剂140克。防治小麦吸浆虫,中蛹盛期每亩选用辛硫磷有效成份75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成虫盛期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倍硫磷37.5克或高效氯氰菊酯2~3克,喷雾防治,或敌敌畏80克拌毒土撒施。防治穗蚜,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吡蚜酮6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或抗蚜威3~6克;灰飞虱虫量高的地区,可选用吡蚜酮、噻嗪酮等药剂在防治穗蚜时一并兼治。防治小麦白粉病或锈病,亩用药剂有效成分三唑酮6~7克,或烯唑醇8克。
3、足量喷雾: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15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对水30-40公斤足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