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安徽省冬小麦自2008年10月上旬开始播种至2009年6月上旬末基本收获完毕,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总体上利弊相当。冬小麦生育期间先后遭遇秋冬连旱、旱冻叠加,以及淮北局部地区灌浆期间轻度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对全省冬小麦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但全省冬小麦基本适期播种,入春后光温水气象条件匹配基本合理,抽穗灌浆期大部分地区晴雨相间、光照充足,麦收期多晴好天气,为稳定全省冬小麦产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全省强有力的抗旱保苗和农业科技措施为冬小麦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综合分析,2009年全省冬小麦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一、播期气象条件良好,适期播种、壮苗越冬
我省冬小麦自2008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由北向南陆续播种,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土壤墒情适宜,仅淮北部分地区因降水偏少,旱情显现,采用抢墒、造墒播种。总体来说,全省冬小麦基本适期播种,出苗整齐,缺苗断垄面积较小。
二、越冬期旱冻叠加,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2008年11月上旬~2009年2月上旬,我省小麦主产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平均无降水日数为86天。期间先后遭受三次寒潮袭击,沿淮淮北最低气温普遍达到-10~-12℃,旱冻叠加,导致越冬期小麦苗弱、苗小、分蘖缺位,次生根发育差,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点片死苗现象。但几次低温过程抑制了早播麦的旺长,使得今年冬小麦基部节间短粗,抗倒伏能力增强。
三、返青拔节期光温水匹配基本合理,苗情转化升级加快
2月上旬末开始,我省冬小麦主产区先后出现过程性降水,持续的旱情逐渐得到缓解或解除,为冬小麦返青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水分,受旱的小麦逐步得到恢复,苗情转化升级迅速,一类苗比例明显增大;同时初春气温回升较快,小麦返青期提前,其后气温正常,拔节期接近常年或略偏晚,处在春化阶段的小麦发育进程得以延长,不仅使幼穗分化较多的小花数量,而且也有利于大分蘖的生长,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奠定了基础。
四、抽穗灌浆期总体天气较好,局部出现灾害
4月上旬~5月中旬,是我省冬小麦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至5月上旬前期冬小麦主产区晴雨相间,光照充足,没有出现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连阴雨和渍涝等灾害性天气,大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基本维持在60~80%,同时气温日较差大,对提高小麦粒重十分有利,为小麦增产打下了基础。5月上旬中后期,全省冬小麦主产区气温异常偏高,湿度较小,淮北局部地区出现了轻度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现象,导致冬小麦千粒重下降,成熟期缩短。5月中旬江北出现明显降水,但出现时间偏晚,淮北东部持续受旱的冬小麦正常灌浆已受到影响,不利于该区域小麦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
五、麦收期间多晴好天气,小麦成熟收获基本顺利
5月下旬开始,我省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成熟收割,至6月12日全省小麦基本收割完毕。麦收期间天气总体较好,小麦成熟收获基本顺利。
5月下旬~6月3日,我省大部分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收割晾晒,全省小麦收割进度总体较快。6月3日夜~9日,我省强对流天气频发,尤其是6月3日夜里的大风造成淮北未收小麦大面积倒伏,小麦收割受阻,但由于机械化程度较高,大风过后立即进行了抢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6月10~12日我省大部分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全省冬小麦收割任务全部完成。
综观安徽省2009年冬小麦生产,虽然冬小麦遭遇了越冬期罕见的旱冻叠加,以及生育后期局部地区的轻度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它大部分时段气象条件有利,为今年冬小麦稳产提供了气象保证;同时,全省强有力的抗旱保苗措施、农业科技进步等为今年冬小麦丰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今年我省冬小麦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