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沿淮、淮北小麦在孕穗后期,由于受晚霜冻的影响,而使幼穗和旗叶遭到伤害,气象上称之为冷害。此时穗分化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抽穗后表现为空颖或部分白穗,旗叶叶尖干枯,叶片发黄。时间多发生在4月上、中旬。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90年代前,平均7年左右发生1次,最长的间隔时间为18年,也有连年发生的,90年代后,由于弱春性和春性品种面积扩大,大约3-5年就发生1次冷害。受其影响,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个别年份个别地块,甚至因此而绝收。
一、冷害发生的原因
1、寒流。小麦在生殖生长阶段抵抗低温的能力低于营养生长时期,而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穗分化阶段,是小麦抵抗低温冷害能力最敏感的时期,一般4℃以下的温度就可能对其造成伤害,造成小穗枯死等。此时正处于晚春的4月上、中旬,沿淮、淮北极易受寒流袭击,温度甚至降到零下。一般受冷空气下沉的影响,越近地面温度越低,但地表及近地表受土壤、地表覆盖物等辐射热的作用,温度有所上升。因此,在近地表20厘米左右会形成一个温度最低的低温层,称之为草温层。草温层的厚度、温度受地势高低、小麦覆盖度、土壤和其田间持水量、麦田周围环境的作用会有所不同。当包裹在叶鞘内部的麦穗处于或部分处于草温层中,而其温度又足够低时,小穗就会因低温而受害,表现为抽穗后的空颖或部分白穗。周围空旷、地势低洼地方表现更为明显。
2、暖冬暖春。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经常出现暖冬,小麦冬季营养生长旺盛,返青拔节早,生殖生长发育进程提前,容易使抗低温敏感时期与遭遇低温时期相吻合,导致小穗遭受冷害。
3、播期偏早。随着育种事业迅速发展,新品种不断被推向市场。过去以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为主导的局面在沿淮、淮北被打破,弱春性品种和春性品种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民往往不能准确掌握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偏早,这部分麦田过早通过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及早进入了生殖生长,生育进程提前,寒流袭来时容易受害。从近几年发生的冷害麦田来看,以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居多。
二、预防措施
1、适时播种和增施磷、钾肥。根据不同品种,选择适当播种期,并注意中长期天气预报,暖冬年份适当推迟播种,人为控制小麦生育进程。在整地时增施磷钾肥,从小麦素质上增强其抗低温能力。
2、浇水预防。有条件的农户,在寒流到来时,提前浇水,因为水的热容量大于空气,降温比较慢,霜冻发生时,水温常高于附近气温,通过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预防或减轻晚霜危害。
3、熏烟预防。预报有寒流时,可动员农户头天晚上在各麦田上风头准备好麦糠等杂物,夜间12点左右点燃,虽然方法原始,但效果较好。
4、化学预防。可在小麦生理拔节时喷施多效唑,既可预防倒伏又能增强植株抗冻能力。还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抗冻剂等,调节植株生长,增强抗冻能力。
三、补救措施。近几年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自身均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受冷害后,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保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保持叶片正常生长,防止早衰,提高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预防病虫害,提高粒重,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协调提高群体产量。
1、及时浇水追肥。对受害麦田,及时浇水,同时亩追施尿素5-7.5千克,以促进未受害部分生长,满足其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尽可能协调群、个体生长。
2、进行叶面喷肥等。叶面喷肥不仅能够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而且可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进品质。喷肥宜在灌浆初中期进行,可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2%尿素溶液;另外,可结合喷施优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小麦生长。据试验,以上措施可使小麦千粒重提高1-3克,增产5-15%。
3、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干热风等对小麦产量均造成一定影响,对受冷害麦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防治工作。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等,及时做好"一喷三防"工作,确保小麦后期正常生长,防止病虫危害等,尽量弥补因冷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