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小麦、油菜苗情专家:控制旺苗的对策

浏览次数:20

12月16日,省农委邀请安徽农大、省气象台和阜阳、宿州、蚌埠、滁州市农委以及委属有关单位的专家,分析小麦、油菜苗情及暖冬气候对小麦、油菜生产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应对技术措施:

一、苗情总体较好,但旺苗早发问题突出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今年秋种工作准备充分,动手早,行动快,前期土壤墒情较好,进展顺利。10月中旬以后旱情发展,墒情变差,对秋种和出苗构成不利影响,省政府紧急动员部署,各地加大抗旱抢种力度,保证了秋种工作顺利进行。全省95%的夏粮和92%的油菜在10月底播种,在适宜播期内基本完成秋种任务。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中、北部地区,抓住10月上中旬的有利墒情突击抢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适宜播种期内(10月15日)播种完毕,比上年提早10天以上;沿淮及江淮地区的春性小麦品种,大部分在10月下旬播种结束。由于品种对路,播期适宜,前期墒情较好,加上11月9日全省普降喜雨,小麦、油菜出苗整齐,苗情整体较好。据调查分析,目前小麦、油菜长势较好的壮苗占65%以上;弱苗小麦占10%左右,油菜占25%左右;而旺苗和偏旺苗小麦占25%,油菜占10%左右。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旺苗和偏旺苗比例偏大。部分旺长的小麦、油菜,目前已开始拔节抽苔;小麦叶片超过6-7片,群体超过70万,这种超常生长发育现象历史上少有。过度旺长的小麦、油菜,难以安全越冬,同时增加春季田管的难度与压力。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造成减产。

二、形成旺苗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造成今年小麦、油菜旺苗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反常,积温偏高。据省气象部门专家分析,今年10月中旬以来,全省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3℃,其中11月上旬和12月上旬偏高4℃左右。在10月11日-12月15日小麦、油菜主播期和出苗生长期间,全省积温较近30年平均值增加150℃左右,其中滁州增加191.3℃,宿州增加174.7℃,安庆增加173.5℃,六安增加167.3℃,合肥增加124.3℃,芜湖增加123.9℃,阜阳增加100.4℃,是典型的暖冬年份。在同一时期内,全省土壤墒情较好,气温高、墒情好,加快了生育进程,使正常播种的小麦、油菜比常年平均多长2片叶以上。尤其是播期过早、播量过大的地方,在暖冬气候的作用下,旺长趋势更加明显。

三、控制旺苗的对策措施

1、增强信心。专家分析认为,小麦、油菜成穗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冬前,二是春季。小麦、油菜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补偿能力,旺苗在越冬期主茎(主苔)和大分蘖被冻死后,只要根系未受损伤,田管措施到位,确保春季有效增加小麦分蘖和油菜分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季造成的损害,仍有希望夺取较好的收成。因此,对旺苗绝不能轻易放弃管理,要增强信心,针对苗情,加强管理,促进苗情转化。

同时,暖冬虽然导致部分早播的小麦、油菜出现旺长,增加了冻害的危险,但对因旱推迟播种的小麦和迟播迟栽的油菜生长非常有利,加快了弱、小苗向壮苗转化。

2、田管策略。专家提出,针对旺苗难以越冬的现实,田管的基本对策是:立足当前不放松,重点加强春季田管。

当前,田管要抓住封冻前的时机,采取镇压、中耕等手段控制旺长;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危害,追施腊肥、培土壅根以减轻冻害。

春季田管是关键,要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加强苗情监测,制定好春管方案,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强化春季田管,促进春季小麦分蘖和油菜分枝早发。(来源: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