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整地质量技术
小麦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和幼苗生长,通过精耕细作可以增厚熟化土壤耕作层,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扩大根系吸收范围,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有利于优质高产。干旱造成土壤墒情不足是影响安徽省主产区小麦不能适期播种,进而影响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整地促进保壤、造壤,确保适期播种。
整地要早。秋季作物收获后立即耕地,要求适当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目前,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麦田耕层较浅,只有10-15厘米,蓄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差,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早衰,已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和作物产量提高的要求。生产上使用的小四轮12马力拖拉机无法加深耕作层,必须选用大中型拖拉机,并配套深耕犁进行。深耕必须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熟化耕层,培肥地力。深耕应掌握一个原则:即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不乱上层,逐年加深。开始可加深到20厘米,以后逐年加深到23-25厘米。耕地要扶犁、交犁每年交替进行,防止出现“鱼脊梁”。要避免在高温的中午阳光下耕地,以减少土壤失墒。耕后立即重耙4-6遍,将土垡耙碎耙透,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上松下实,土地平整,蓄水保墒,底墒充足。为减少跑壤,整地时间较长的地,一周后可耙地保墒。遇旱不能整地,必须在播前5-7天造墒整地,不能等雨整地,影响适时播种而造成被动迟播减产。
使用旋耕机整地速度快,利于碎土,但耕层浅,土壤过松,基肥只能施在表土层,易跑墒、吊苗、遭受冻害,因此,使用旋耕机旱地作业只能隔年进行。旋耕后耙地2-3遍,播种后镇压以紧密土壤,防止吊苗、死苗。
稻茬麦田土壤含水量大,质地黏重,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影响出苗,因而影响产量。可利用少、免耕技术,一般在水稻收获前一个星期左右停水晾田,水稻收获后当表土发白时用旋耕机浅旋耕2遍,耕后耙1-2遍,耙后机条播,播后镇压,防止跑墒。稻茬麦要开好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沟深分别为0.2米、0.25米和0.35米左右,并于田外沟渠相通,防止渍害和病虫草害。
(二)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
麦好在于种,种好是基础。种好的标准是苗全、苗齐、苗匀、苗壮。要种好小麦,除了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科学施肥、精细整地外,还要浇好底墒水,适期播种,半精量播种。
1、浇足底墒水。一是耕前灌水。即在秋作物收获后先浇水后翻耕,这种浇水方式适合腾茬晚、水源少的田块;二是耕后灌水。先整地后灌水,适合于腾茬早、耕地早的麦田。灌水一般使用喷灌机进行,既节约水资源,又不影响适期播种,但由于灌水量少,土壤蓄水不足,要在冬前分蘖期视天气情况及时补水,确保麦苗正常生长。
2、适期播种。播种期是否适宜是能否培育冬前壮苗、夺取高产的关键。播种过早,冬前积温多,麦苗易徒长,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养分过度消耗,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春性品种还会造成冬前拔节,易受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积温少,麦苗个体生长量不足,叶片少,分蘖少,根系生长不良,难以形成壮苗。早播与晚播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尽量避免早播与晚播。安徽省小麦适宜播期范围是:淮北中北部地区弱冬性品种9月底至10月15日,半冬性品种10月5日到10月15日,春性品种10月15日至30日,淮北南部和沿淮地区可适当推迟3-5天。江淮之间弱冬性品种10月上旬播种,半冬性品种10月中旬播种,春性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3、半精量机条播。在同等条件下,分蘖力强、成穗多的冬性、半冬性品种播量应少一些、分蘖力弱、成穗较少的春性品种播量可适当多些;早播播量少些,晚播播量酌情增加;肥力基础好、水肥充足的田块播量宜少,地力贫脊、水肥条件差的播量适当增加。
播种量确定的计算方法:每亩计划基本苗数×千粒重每亩播种量(千克)=———————————————————1000×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在目前小麦生产水平下,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宜采用半精量播种,半冬性品种12-16万基本苗,春性品种16-20万基本苗。正常情况下可按“斤籽万苗”计算,但具体播量还应根据播期、整地质量、土壤墒情和土壤肥力等情况进行调整。播种深度3-5厘米,过深,不仅出苗率低,而且地中茎伸的过长,出苗过程中会消耗种子的大量营养物质,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群体小;过浅,在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容易失墒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播种行距22-25厘米。要推广机条播,播前要反复调试,做到播量准确,下种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地边整齐。
(三)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生长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期,适时开展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即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施药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目的。具体方法是:
在小麦扬花初期亩用高浓度多菌灵(75%)可湿性粉剂100克、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0.5千克对水50千克喷雾。第一次喷施后7天内如遇连阴雨或高温天气,须再喷洒一次。
灌浆期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10%吡虫啉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可湿性粉剂应先制成母液后再加入喷雾器内,严禁使用高残留及国家禁用的有机磷农药。按操作规程施药,规范操作,防止人员中毒。
(四)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氮肥后移技术主要是在底施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微肥的基础上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60%,追肥比例增加到40-5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移到拔节期,掌握在群体下降,叶色褪淡,茎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肥较为合适。生长偏旺、群体较大的麦田可推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追施,一般亩施尿素7-10千克。追施拔节肥可趁雨撒施或撒后浇水,以达到水肥结合,及时为小麦吸收利用。氮肥后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氮肥的利用效果,既保证增加穗、粒、重,提高产量,又促进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达到产量与品质双增长。近几年,凡是落实了这项技术措施的都收到了很好的增产效果。
注意事项:这项技术宜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亩产350千克以上)的麦田采用,而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的麦田不宜采用。
(技术依托单位:蒙城县农技推广中心联系人:刘永华联系电话:0558-7682289)
(五)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小麦锈病
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田间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特点加以识别。我省以叶锈病为主,秆锈病零星发生,条锈病为全国波及区。安徽省秆锈病常年在4月下旬始见,5月中下旬为发生盛期;叶锈病常年5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小麦锈病防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⑴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如对锈病有一定抗耐性的品种有:皖麦19、皖麦31、皖麦33、皖麦42、皖麦46等。②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春季多雨年份做好清沟排水,可以减轻为害。③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尤其是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两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④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
⑵化学防治。锈病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在春季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时,应及时喷药控制。如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选用粉锈宁、速克利、广枯灵、烯唑醇或腈菌唑等药剂,对水50千克手动喷雾或对水15千克进行低容量机动喷雾。在病害流行年份,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进行喷雾。
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常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一定的菌源数量下,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会流行,反之则轻。小麦赤霉病防治,抗病品种是基础,预防保护是关键。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全面施药预防保护,淮北中部麦区视天气、苗情重点防治。
⑴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如皖麦43,扬麦158。②麦田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田干无积水。
⑵化学防治。在小麦抽穗初花期,宜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80%多菌灵可湿粉,亩用有效成分60克,或40%多菌灵悬浮剂10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亩用有效成分70克。机动喷雾器亩药液量不少于22千克,手动喷雾器亩药液量不少于40千克。
3、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应采用以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①选用耐病和感病轻的小麦品种。目前生产上缺乏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可选用感病轻、耐病品种、如皖麦35、皖麦23、鲁麦14、冀麦5418、豫麦18等。②合理轮作,适期迟播,控制播量。实行小麦与油菜、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推迟播期,减少冬前侵染,降低发病基数。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植株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③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平衡,培育健壮植株,增强自身抗病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
⑵化学防治。以种子处理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重病田春季再施药防治,拌种药剂可选用戊唑醇(3%立克秀湿拌剂),100千克麦种用有效成分3克。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田块,应及时喷药,施药时间在小麦拔节初期,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药剂选用井冈霉素(5%井冈霉素水剂),亩用有效成分7.5-10克,或烯唑醇,亩用有效成分6克,均对水40-50千克喷药,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连喷两次,每次间隔7-10天。
4、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近年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发生流行频率高,发生程度加重,田间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流行盛期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靠抗病良种的选育和利用,辅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⑴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对条锈病有一定抗耐性的皖麦19、皖麦31、皖麦33、皖麦42、皖麦46等品种。②增施磷钾肥,做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小麦贪青晚熟,减轻条锈病危害。土壤湿度大的地区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⑵化学防治。春季当田间病叶率达20%时,及时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烯唑醇或腈菌唑叶面喷雾,亩用有效成分分别为5克、4克,对水40-50千克,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5、地下害虫
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等是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开展农业防治,要做到“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田内田外选择治”。
⑴农业防治。①水旱轮作和适期浇水。水旱轮作是一种有效降低虫口密度的重要措施。在小麦抽穗后,受害田出现白穗时浇水可迫使蛴螬下迁减轻对小麦为害;秋末进行冬灌,水量越大蛴螬死亡越多。②合理施肥。蛴螬能在腐殖质中生活,未腐熟的有机肥易招引蛴螬和蝼蛄产卵。氨水对蛴螬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返青麦田,亩沟施18%氨水25-30千克,防治效果很好。③精耕细作,深耕多耙,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⑵物理防治。①灯光诱杀。可用火把、白炽灯、日光灯、汞灯和黑光灯等在夜晚进行诱杀。②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具有明显的化学趋性,利用炒香的饼粉、麦麸和米糠等加拌敌百虫、辛硫磷等,傍晚撒在麦田间,即可取得较好防效。
6、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安徽省小麦的主要害虫,其种类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三种,麦二叉蚜喜在小麦苗期阶段为害,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害最盛,麦长管蚜为害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小麦蚜虫防治要做到生态控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⑴农业防治。清除田内外杂草,适时冬灌对杀伤麦蚜早期为害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注意选育推广抗蚜耐蚜丰产品种,冬麦区适当迟播。增施基肥和追施速效肥,促进麦株生长健壮,增强抗蚜能力。
⑵生物防治。合理选用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天敌繁殖,充分发挥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大灰食蚜蝇、三突花株等为小麦蚜虫主要优势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危害,不必施药防治。
⑶化学防治。当田间麦芽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选用吡虫啉(如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1.5克,或啶虫脒亩用有效成分0.3克;也可用混剂如24%添丰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3.6克,喷雾防治。
7、麦蜘蛛
麦蜘蛛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大部分地区以麦圆蜘蛛为主,淮北麦区是两种蜘蛛的混发区,北部部分地区(砀山)麦长腿蜘蛛时常发生严重。麦圆蜘蛛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成螨开始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进入发生为害盛期。麦蜘蛛的防治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⑴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⑵化学防治。在春小麦返青后,选当地虫害较重的麦田进行调查,随即取5点,每点查33厘米,下放白塑料布或盛水的盆,轻拍麦株,记载落下虫数,当平均每33厘米行长有螨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进行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毒死蜱、阿维菌素、马拉硫磷、乐果等。
8、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有麦黄吸浆虫和麦红吸浆虫两种。安徽省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防治小麦吸浆虫应以选育抗虫品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为基本措施,辅以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实行综合治理。
⑴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抗虫品种。避免小麦连作,麦-稻轮作可以抑制小麦吸浆虫的发生。麦田浅耕曝晒,可以增加幼虫死亡率。
⑵化学防治。要看虫情、苗情、天气实施药治,低密度虫口基数,提倡主治成虫;高密度虫口基数,实施主治中蛹、补治成虫。中蛹期防治可亩用敌敌畏有效成分80克,或辛硫磷有效成分75克,拌细土20千克均匀撒到麦田。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可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2.2克,毒死蜱有效成分20克或敌敌畏有效成分80克,对水30千克于成虫盛期喷雾。
9、麦田化学除草技术
麦田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两种。人工除草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费工费时费力。化学除草优点:一是省工省时省力;二是除草效果好;三是除草受天气的影响小,连阴雨天施药也有较好的防效。麦田化学除草常用方法如下。
⑴防除阔叶杂草。亩用20%使它隆乳油40-50毫升,或75%巨星干悬浮剂1-1.5克,或50%好事达可湿性粉剂3-4克,或5.83%麦喜悬浮剂7.5-12.5毫升,或2%霸草灵悬浮剂30-40毫升,于小麦3-5叶期,对水40千克茎叶喷雾。
⑵防除禾本科杂草。亩用10%骠灵乳油50毫升,或6.9%骠马浓乳油40-60毫升,或3%世玛油悬剂20-30毫升,于小麦3-5叶期,对水40千克茎叶喷雾。
⑶防除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杂草。亩用55%普草克浓乳剂125-150毫升,于小麦真叶期至拔节前,对水40千克茎叶喷雾;或亩用22.5%伴地农乳油80毫升加6.9%骠马浓乳剂50毫升,于小麦3-5叶期,对水40千克茎叶喷雾。
⑷免耕麦田除草。每亩用41%农达水剂150-200毫升,于小麦播种前1天,对水50千克茎叶喷雾;或亩用20%克无踪水剂150-200毫升,于小麦播种前1天,对水50千克茎叶喷雾。
⑸注意事项
①选用安全对路除草剂品种。使用除草剂,首先要考虑所除草的作物和后茬作物安全。对后茬作物有影响的应选择残留期短的除草剂品种,并尽量在秋季使用,春季不宜使用。
②把握好防治时机。麦田化学除草适期有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期两个时期,以秋苗期更佳。秋苗期小麦3叶以后(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是麦田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这时麦田杂草大部分出土,草小,抗药性差,防治效果好,一次施药基本控制全生育期杂草危害,且因施药早、施药间隔期长,除草剂残留少,对后茬作物影响小,但不宜在温度过低时(日平均气温低于5℃)施药,否则防治效果差。小麦返青期化学除草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此期防除效果好。
③严格用药剂量。如果除草剂用量过大,不仅造成药害,而且对后茬作物有不良影响。如剂量过低,则防效差。因此要严格用药剂量,按推荐剂量使用。
(技术依托单位:安徽省植保总站通讯地址:合肥市美菱大道419号联系人:沈光斌联系电话:0551-263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