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生育指标
3.1冬前壮苗指标
主茎叶数6叶1心~7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条。
3.2群体动态指标
茎蘖数:基本苗15~18万/亩,越冬期60~70万//亩,拔节期90~100万/亩,挑旗期55~65万/亩,成熟期40~45万穗/亩。
4.土壤条件
要求地势平坦,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含量0.08%以上,碱解氮85ppm以上,速效磷20ppm以上,速效钾120ppm以上。全生育期排灌方便。
5.播前准备
5.1适宜品种
早茬选用半冬性品种烟农19、皖麦38、皖麦50、皖麦52和新麦18,中晚茬选用春性品种皖麦44、偃展4110、豫麦70、阜麦936和皖麦55。
5.2种子质量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8%,水分不高于13%。
5.3种子处理
5.3.1种子包衣
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省时、省工、成本低、增产显著。
5.3.2药剂拌种
未经包衣的种子,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15%粉锈宁75克+水3公斤搅匀,拌麦种50公斤,边喷边拌,拌后稍等晾干后播种,可防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腥黑穗、散黑穗病及苗期其它多种病害。
5.4底墒
播前因地造墒,每亩浇水45~50立方米(播前有降雨30毫米以上时,可不浇),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
5.5整地
精细整地,打好播种基础是小麦高产的基本要求。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20~25厘米,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
5.6施肥
施肥采用农家肥与化肥结合,氮、磷、钾化肥配合。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化肥氮13~15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6~8公斤/亩、硫酸锌1~1.5公斤。农家肥与磷、钾、锌肥全部底施,氮素化肥的60%~70%底施,30%~40%在拔节期追施。
6.1播期
半冬性品种10月上中旬;春性品种10下旬。
7.1.2中耕松土
中耕划锄具有增温、提墒、破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的作用。对弱苗适当浅锄,促其转化升级;对肥水较高和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适当深些,以控制无效分蘖。
7.2春季管理(返青~挑旗)
7.2.1化学除草
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小麦起身期进行化学除草,除草剂可选用巨星、使它隆等。
7.2.2化控降秆防倒
在返青后拔节前,对群体较大,每亩茎蘖数超过110万的麦田和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用壮丰安进行化控。壮丰安用量为30~40毫升/亩,加水25~30公斤/亩,进行叶面喷施,务求喷匀,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
7.2.3拔节肥
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退淡,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己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施用,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施肥。用量为亩施尿素8~10公斤。遇旱时要追肥与浇水相结合。
7.2.4防治病虫
纹枯病可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用5%的井岗霉素150~20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麦蜘蛛可用阿维菌素类农药(如虫螨克、齐螨素等)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7.3后期管理
7.3.1叶面喷肥
叶面喷肥的最佳施用期为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用1%~2%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对缺磷麦田,可加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7.3.2防虫治病
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时期,要注意麦蚜、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进行防治。白粉病、锈病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粉剂10克,兑水50公斤田间喷雾。
7.4适时收获
收获适期掌握在腊熟末期,收获前去杂去劣,选用联合收割机。做到单收、单贮,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