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强筋小麦生产的基础条件、产品质量和主要栽培技术,适用于淮北中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2产地选择2.1气候条件年降水量700~900mm,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较少为宜。2.2土壤条件棕壤、砂姜黑土等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适宜种植强筋小麦。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3%,水解氮≥7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90mg/kg,速效硫≥16mg/kg。3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3.1产量指标亩产量400~500公斤。3.2品质标准容重≥770克/升,水分≤12.5%,不完善粒≤6.0%,一等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15%,湿面筋含量≥35%,降落数值≥300秒,面团稳定时间≥10分钟,烘焙品质评分值≥80。4种植方式一村一品,集中连片,规模种植。5栽培技术5.1品种选择选用品种应是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淮北中北部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5.2整地深耕细耙,耕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提倡用深松机隔年深松,以破除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5.3施肥5.3.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含量及小麦缺素症状针对性地使用微量元素。5.3.2施肥总量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6~7kg,氧化钾6~8kg,硫酸锌1kg。5.3.3肥料分配有机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做基肥,40%作追肥。5.3.4施肥方法深施基肥: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或趁雨撒施或喷施。5.4播种5.4.1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份≤13.0%。5.4.2种子处理有条件的提倡使用包衣种子,一般情况下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15%粉锈宁75克+水3公斤搅匀,拌麦种50公斤,边喷边拌,拌后稍等晾干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并兼治多种小麦病虫害。5.4.3播种期半冬性品种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春性品种播种期在10月下旬。5.4.2播种量半冬性品种每亩播种量8~9公斤,每亩基本苗16~18万;春性品种每亩播种量9~10公斤,每亩基本苗18~20万。5.2.3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20~23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5.5田间管理5.5.1年前管理5.5.1.1壮苗标准12月下旬,小麦进入越冬期时,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主茎叶达到6~7片,3~4个分蘖,6~8条次生根,总茎蘖数60~70万/亩。春性品种主茎叶达到5~6片,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总茎蘖数50~60万/亩。5.5.1.2化学除草可用75%巨星或20%使它隆于年前或春季小麦拔节前进行防除。5.5.1.3培育壮苗长势偏弱或发生冻害麦田,在越冬期结合腊肥早施分蘖肥,宜选用优质的腐熟有机肥,每亩2000~3000公斤,或亩施尿素4~5公斤。播种出苗较早,11月下旬主茎已有6叶1心的,越冬期有可能拔节的麦田,中耕1~2次;或每亩用壮丰安35毫升,对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化控蹲苗。5.5.2年后管理5.5.2.1清沟沥水由于土壤冻融,沟渠遭受破坏的,年后及时清理沟渠,保持排水畅通。5.5.2.2中耕除草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结合施肥、灌溉、培土等适时进行中耕,中耕深度一般3~5厘米,群体偏大的旺苗,深锄7~10厘米。中耕可以增加次生根数量,抗旱保墒,控制群体,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5.5.2.3追施拔节肥在小麦基部节间定长(一般在3月中下旬)时追施拔节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能延缓小麦衰老,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5.5.2.4叶面喷肥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可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开展“一喷三防”,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提质增产和节本增收的目的。5.6防治病虫害5.6.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5.6.2防治方法5.6.2.1赤霉病小麦扬花初期,选用多菌灵、使百功或多菌灵加烯唑醇喷雾。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两次喷药。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5.6.2.2纹枯病小麦拔节期平均病株率达10%~15%时,用烯唑醇或井岗霉素对水喷雾,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5.6.2.3白粉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或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喷雾。5.6.2.4锈病采用立克秀或三唑酮(粉锈宁)等拌种预防,还可兼治早期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加入杀虫剂可兼治地下害虫。大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选用烯唑醇、丙环唑乳油(科惠)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5.6.2.5麦蚜田间百株(茎)穗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在1:150以上时,选用呲虫啉、抗蚜威、添丰等喷雾。5.6.2.6麦蜘蛛小麦返青后,平均每1尺行长幼虫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阿维菌素、乐果粉剂等喷雾(粉)。5.6.2.7吸浆虫蛹期(抽穗期)每亩选用50%辛硫磷250毫升或80%敌敌畏100毫升对水2公斤制成母液,均匀拌细土25-30公斤制成毒土防治。成虫期(小麦灌浆期)选用辛硫磷乳油、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喷雾。6收获、脱粒、贮藏6.1收获时期人工收割和机械分段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机械直接收割(联合收割脱粒)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6.2晾晒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面翻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上午十时后出场晒麦,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个小时,下午3~4时聚堆入仓,选用0.18~0.2毫米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趁热密闭。6.3贮藏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