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将达4000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环境菌源量足。2月下旬中期以来我省多阴雨天气,气温偏高,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对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十分有利。据各地近日调查,稻桩平均枝带菌率为1.6%-8.8%,较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1-2倍,全省平均为5.7%,较近10年同期均值增加75.8%,与大发生的2018年相近,其中宿松县、宣州区、怀宁县、无为市、潜山市、望江县、繁昌区、贵池区等地高达11.8%-42.6%;玉米秸秆带菌率为0.1%-5.6%,高于常年同期;田边的牛筋草、茭白等植物残体上也容易查见子囊壳。当前环境菌源总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病株始见期早。3月19日,宿松县始见赤霉病病穗,始见期较常年早7天左右,为近10年来最早的年份。
(三)降雨概率性大。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部分地区有连阴雨;平均气温淮河以北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偏低。预计有3次降水过程,出现在4月1-2日、7-9日和18-19日。4月上中旬,我省小麦普遍进入抽穗扬花期,连阴雨天气将十分适宜赤霉病发生流行。
(四)寄主抗病力弱。我省小麦主栽品种大多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沿淮淮北主产麦区感病品种比例较大,赤霉病流行风险高。全省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群体足,田间小环境湿度偏大;沿淮稻茬麦种植面积扩大,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大小苗现象普遍。以上因素均适宜赤霉病发生发展。
(五)“两期”吻合度高。据各地植保部门镜检调查,淮河以南稻茬麦区赤霉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11.1-43.3,淮北旱茬麦区多在10以下。今年子囊壳发育进程与上年相近,小麦总体生育期较常年提前3-5天,也与上年相近,预计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适宜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三、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任务: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任务8000万亩次,确保赤霉病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病粒率不超过3%。
(二)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实施分区精准防控。
(三)防治技术措施
1.好田管。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好时机。全省要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淮北西部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预防,淮北北部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3.好药剂。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总体防治技术。赤霉病防治药剂选择要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赤霉毒素控制效果和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作用,要优先选择防效好的药剂。同时要考虑天气因素,药剂须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等效果。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药剂(具体可参考《安徽省2020-2021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两次用药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或具有兼治作用的单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4.好器械。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器等进行防治,若使用其他器械应确保防效。作业前,要优化并确定各类施药器械的作业参数。
5.好方法。第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积极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兼顾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总体防治,实施“一喷三防”。
6.好监管。把赤霉病防治质量放首位,用好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对专业化服务组织备案、政府采购药剂、飞防质量进行监管,做好药剂评价和防效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