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1、小麦赤霉病:
发生趋势:预计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约420万亩。
主要依据:
(1)病菌菌源量充足。根据各县植保站3月下旬至4月初的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普遍偏高,满足了赤霉病大流行菌源条件。
(2)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今年全市小麦生长前期温湿度对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十分有利。各地调查显示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33-37,预计孢子成熟释放高峰期与我市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较高,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侵染为害。
(3)田间小气候及未来气候条件对赤霉病发生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旬我市多阴雨天气,降雨将增加了田间湿度,适宜的环境的条件利于赤霉病的侵染流行。
(4)寄主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为害。我市主栽的烟农系列、济麦系列、淮麦系列等小麦品种,多数不抗赤霉病,群体密度高,追肥面积大,田间郁闭,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抽穗扬花期长,非常有利赤霉病侵染流行。
2、小麦白粉病:
发生趋势:中等发生,免耕稻茬麦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0万亩。
主要依据:
(1)近期已见发病。目前主要发生在怀远发生。
(2)主栽品种和栽培条件有利发病。我市主栽的郑麦系列、徐麦系列品种对白粉病抗性不强,群体密度高,追肥面积大,田间郁闭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3)气候条件对白粉病发生较为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下旬末至5月上旬我市多阴雨天气,利于白粉病的侵染流行。
3、小麦锈病:
发生趋势:预计锈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40万亩。
主要依据:
(1)条锈病:周边城市已出现发病田块,此病为气流传播性病害,传播速度快,因此在我市流行风险较高。
(2)叶锈病:目前我市未见发生。根据未来天气预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对叶锈病的发生有利。
4、小麦穗期蚜虫:
发生趋势: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400万亩。
预报依据:
(1)当前田间蚜虫发生量整体较同期偏低。
(2)气候条件对蚜虫发生总体有利。小麦生长后期气温回升较快,小麦蚜虫世代周期短,有利其快速增殖。
(3)食料条件有利小麦蚜虫增殖为害。我市小麦食料条件好,有利蚜虫增殖为害。
二、防治技术意见
根据我市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分析,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以小麦赤霉病、穗期蚜虫为防治重点,兼顾白粉病、锈病等。
(1)小麦赤霉病。小麦齐穗见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较好且对锈病、白粉病有兼治作用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己唑醇(排名不分先后)。专用优质小麦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同时,优先选用适用于统防统治作业的悬浮剂等液态环保型药剂剂型。根据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推行分区治理,科学用药,有效控害的施药技术。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药量要足,突出预防和兼治作用,施药后5-7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前后两次用药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或具有兼治作用的单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2)小麦锈病、白粉病。对拔节-孕穗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或条锈病、白粉病发生较重的田块,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后结合预防小麦赤霉病,开展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兼治。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草蛉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头/百株,穗期5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高氯·啶虫脒、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噻虫·高氯氟、联苯·噻虫胺、联苯·呋虫胺、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三、注意事项
(1)器械选择。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器等进行防治,若使用其他器械应确保防效。作业前,要优化并确定各类施药器械的作业参数。
(2)施药方法。第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视情示范推广纳米农药技术,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注重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多病虫害总体防治,实施“一喷三防”。
(3)疫情防控。当前我市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对跨区进行赤霉病防控造成了一定影响,如遇到防治困难等问题请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确保小麦赤霉病适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