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根量,奠定丰收基础。针对秸秆还田地块,着力做好秸秆粉碎、撒匀、埋深、压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采用“两旋一深”即一年深耕随后两年旋耕,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配合秸秆还田,能实现加深耕层,增加土壤碳氮固持,促根系下扎发育。对旋耕整地麦田,要求至少旋耕两遍,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并做到前茬秸秆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
耙耢镇压。连年旋耕容易造成麦田表层土壤疏松、透风跑墒,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更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为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促根系发育下扎,增强小麦抗旱抗倒能力。
基肥深施。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其中氮肥50%底施,5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60%做底肥,4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同时,要大力推广适应区域土壤特点与生产水平的新型小麦专用肥料,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节本增效。
良种良法结合小麦高产
规划品种布局。各地要在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结果与市场需求,搞好品种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
选好优良品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选准选好品种。要按照“地力水平与品种产量水平相匹配,品种熟期与适宜播期相匹配,灌溉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匹配,高产与优质兼顾”原则,选好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