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发布——小麦玉米两熟区重点抓好“一翻一拌一喷”

浏览次数:28

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呈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趋势,已成为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主要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为加强病害防控,保障小麦稳产丰收,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研究提出小麦茎基腐病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

《意见》指出,小麦茎基腐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础上,黄淮海等小麦、玉米两熟区重点抓好“一翻一拌一喷”,即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力争压低田间菌源、控制前期侵染、减轻后期发生程度,有效降低病害重发危害风险。其他麦区重点抓好播时种子药剂处理,并结合返青期纹枯病等防治,喷施对路药剂进行兼治。

《意见》提出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开麦18”“周麦24”“丰德存麦20号”等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具有一定抗(耐)性,病害发生重的麦区可根据品种区域适应性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二是推行秸秆深翻灭茬。黄淮海等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或腐熟还田,播前深翻整地(可每隔2-3年深翻一次),深度25-30厘米,尽可能减少表土及土壤表面秸秆量,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苗期侵染几率。三是因地制宜适期晚播。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程度和秋播期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冬小麦播种期,降低病菌冬前侵染,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四是强化种子药剂处理。冬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应结合小麦其他土传、种传及苗期病虫害防控,选用已登记的咯菌腈·噻虫胺,或应急防治推荐用药,大力推广种子药剂处理措施。五是加强返青期施药防治。黄淮海等重发区可结合纹枯病、蚜虫、草害等防控,喷施对路药剂,可进一步控制病害发生。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