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痘的综合防控技术

浏览次数:16

鸽痘是由痘病毒引起鸽群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出现痘疹和喉头黏膜出现假膜为特征。临床分四种类型:皮肤型、黏膜型(白喉型﹚、眼鼻型、混合型。两种混合感染最常见。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日龄的鸽群均可感染,童鸽发病较多,常见黏膜型﹙白喉型﹚和眼鼻型混合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升高。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和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感染。

临床症状:

皮肤型鸽体无毛处、鸽冠、肉髯、嘴角、眼睑等部位形成特殊的痘疹。痘疹由细小的灰白色小点迅速增大,形成豌豆大灰白色结节,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且干燥,最后变成棕黑色痘痂,突出皮肤表面,脱落后形成平滑的灰白色疤痕而痊愈。

黏膜型(白喉型)病鸽口腔、咽喉、鼻腔、食道黏膜、气管及支气管等部位出现黄白色小结节,逐渐增大且相互融合,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假膜,假膜﹙俗称白喉﹚由坏死的黏膜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成,随病情加重,假膜阻塞口腔和咽喉部,病鸽出现采食和呼吸困难,最终因窒息而死。

眼鼻型病鸽出现眼结膜发炎,眼和鼻孔流出水样液体,逐渐变成淡黄色的脓液。病鸽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眼部肿胀,可挤出干酪样凝固物,引起角膜炎,易造成失明。

混合型同时出现以上两型或三型的鸽痘,死亡率较高。

病理变化:

皮肤型局部表皮及下层的毛囊增生形成结节,切开结节内面出血、湿润,结节脱落后形成疤痕。

黏膜型(白喉型)假膜剥离后,气管表面有浅红色出血。有的病例肺部出现肺炎病变。

眼鼻型眼结膜发炎、潮红,切开眶下窦可见炎性渗出物蓄积,切开眼部肿胀部位,可见干酪样凝固物。

混合型可出现以上两种或三种的病变。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确诊为鸽痘及鸽痘类型。

防控措施:

给鸽群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用消毒过的刺种笔蘸取稀释的疫苗,在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下~2下,刺种后7天~10天检查刺种部位若有痘痂,接种鸡痘苗有效。否则,必须再刺种一次。

治疗方法:

鸽群确诊为鸽痘,鸽群立即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在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三倍量疫苗。用消毒过的镊子剥去痘痂,再用脱脂棉蘸取龙胆紫涂抹。用镊子剥离假膜,避免影响采食和呼吸,防止病鸽窒息而死。

上一篇:人工哺喂乳鸽
下一篇:肉鸽的同步饲养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