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虫做为蚤状工期幼体的主要饵料
传统的蚤状工期培育方法在育苗室进水、施肥、接种单细胞藻类的基础上,主要投喂螺旋藻粉、蛋黄、酵母等饵料。笔者今年在蚤状工期幼体孵出的当天晚上投喂上述饵料,第二天白天则开始投喂活体轮虫或质量较好的冷冻轮虫,效果良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变态快蚤状工期全程投喂螺旋藻粉等代用饵料时,蚤状工期变态为蚤状ⅱ期约需3-4d或更长,以轮虫为主时则缩短为2.5-3.5d。
2、变态齐蚤工阶段以代用饵料为主,因其变态时间较长,变态明显不齐,各期累计到后期则差距更大,蚤v期幼体全部变态为大眼幼体往往需要2-3d时间,由于此阶段自相残杀严重,而大大降低了蟹苗产量;而以轮虫为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幼体壮以轮虫为主培育的蚤状幼体不仅个体较大,而且活力好,抗病力强。例如今年有一育苗池在蚤状工期发生了严重的丝状细菌病,但经过精心治疗与培育,奇迹般地变态为蚤状ⅱ期幼体,变态率高达90%,最后单方水体出苗达500g以上。
二、育苗池残饵量的显微定量
在河蟹育苗生产过程中,适量投喂饵料是关键技术之一,通常根据幼体期别、幼体数量、幼体摄食情况、饵料种类以及残饵情况灵活掌握。其中残饵量是判断投饵量是否适量的主要依据。实际育苗水体中活饵、死饵、粪便及幼体混在一起,用肉眼直接观测非常困难。笔者采取的方法是用瓷碗从苗池中舀取池水,静止数分钟后用滴管吸取碗底沉淀物,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分辩出残饵情况,结合上次投饵时间与数量,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投饵量是否适宜,为及时调整投饵种类与数量提供重要依据。
三、蚤状v期幼体较高密度条件下的流水培育
河蟹大眼幼体有残杀蚤状v期幼体的习性,在蚤状v期幼体-大眼幼体变态过程中,如果幼体密度过大、饵料不足,则极易发生残杀现象,从而大大降低蟹苗的产量。笔者今年对于蚤状v期幼体密度较高的池子,变态前适量换水,变态过程中则采取流水方式换水。即苗池一端用网箱虹吸排水,同时另一端进水,保持苗池水位基本稳定,每次进水量为育苗池容水量的1/3-1/2,避免了常规换水时随着水位的降低,幼体密度增大而加剧大眼幼体残杀蚤状v期幼体。与此同时,加大了大卤虫、淡水蚤等饵料的投喂量。因此,今年蚤状v期-大眼幼体变态阶段自相残杀较轻,蟹苗产量显著提高。
四、鲜活轮虫的冰块保鲜
在河蟹育苗生产中,购买轮虫的时间和数量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收购的轮虫数量较多,短时间内喂不完,如果不采取措施,剩余的轮虫数小时后就会死亡,不但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河蟹育苗正常的饵料投喂。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把剩余的轮虫倒入泡沫塑料箱内,每箱轮虫数量约为容积的1/2-2/3,再放入约二三千克重的冰块,盖严后置于阴凉处存放。一般24h后大部分轮虫仍然存活,较好地解决了轮虫的保鲜和持续供给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