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鳃病出现的原因

浏览次数:0

鱼类生活在水体中,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和精养模式的不断推广,由各种病源引起的鱼类病害问题日益突出,而同一种疾病也可能源自于不同的病原,鱼类鳃病在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病原有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细菌引起的鳃问题

发生情况:由细菌引起的鱼类烂鳃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由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烂鳃病。细菌性烂鳃又称“乌头瘟”,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使病情复杂化。发病鱼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变黑,尤其头部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黏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黏液和水中各种杂物,鳃的边缘色泽常变淡,呈“镶边”状。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尤其以0.1斤~1斤之间的草鱼种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每年4月~10月为其流行季节。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

防治方法: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日常养殖中要保持水质清爽、溶氧充足、养殖密度适当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条件。平时注意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药浴15分~30分,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分钟~10分钟。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体消毒,建议用“强碘”全池泼洒。发病季节,“甲可净”加水稀释1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也可以用“pV碘”或“菌克”。

寄生虫引起的鳃问题

发生情况:寄生虫引起鱼类鳃问题时,鱼常表现出狂躁不安,食量下降,在不缺氧情况下会有少量浮头,取少许鳃丝或从鳃上刮取少许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大量虫体后即可确诊。常见有鳃隐鞭虫、鲤碘泡虫、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中华鳋和三代虫等。

防治方法:放养前彻底清塘,减少病原体;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种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如果寄生虫寄生的量比较多,选用“本草虫克”,其含丰富的生物碱、有机酸、蛋白质、鞣质等有效成分,能够有效抑制养殖水体的原生动物、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锚头鳋等。

真菌引起的鳃问题

发生情况:主要是由鳃霉菌侵入鳃部而引起的。鳃组织被鳃霉菌侵蚀破坏,呈不规整白点状,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色泽苍白,病情严重的鱼鳃长满棉絮状物,象一块小棉球。鱼出现呼吸困难、无食欲、鳃黏液增多、出血、淤血发黑症状,取少许鳃组织压片镜检,见到大量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血管或软骨中生长。

防治方法: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水质清新。⑴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⑵发病鱼池需大量换水,改良水质;⑶用“汉宝硫醚星”或用甲可净全池泼洒,效果显著。

在养殖过程中,营养性因素和水环境恶化也会引发鳃病,当然这种因素也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如单纯追求生长速度,过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饲料,使鱼体变得肥胖、体色有花斑块、鳍条末端溃烂、肌肉无弹性、缺乏活动能力、应激能力差、腹内多脂肪及肝脾肾肿大,如蒸蛋花或豆花状;过量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和其它抑菌药物,致使鱼类肝肾病变或黄或花或绿,或易碎,或萎瘪多皱,或硬化产生腹水,继而由肝肾病变诱发鱼类鳃问题。对于该类鳃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合理投喂配合饲料,做到营养均衡,饲料中可以添加保肝护胆,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增强鱼体抗病力。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