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与鱼的生长密切相关。冬季降临,水温下降,鱼也就随之进入越冬状态。从十月中、下旬水温降至10℃左右时,鱼类开始减食直至深冬时节完全停食(有地区差异),至来年三四月解冻,这一段时间称之为越冬期。
鱼类越冬期间,每年都有发生“死鱼”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水产苗种在越冬期间,一般的死亡率(损耗率)达到5%??10%之间,但有的死亡率(损耗率)高达30%以上甚至越冬存活率为0,对渔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但究其原因,主要与鱼本身的状况、养殖水体状况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本文借助相关资料对鱼苗鱼种在越冬时期所涉及的因素作一个简单梳理并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在冬季来临时,水温降至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以下时,大多数鱼停止摄食,部分鱼的摄食强度也会急剧下降,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鱼类还是要通过消耗能源物质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机体必须做出一系列变化来适应这一极端状态。
越冬期间,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可以少量投喂。
越冬鱼类体重的变化依种类和规格而异。在静水越冬池中,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在越冬后体重仍然略有增加,而吞食性鱼类(比如鲤鱼)越冬后体重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天然饵料的存在与否有关。相近规格的鱼类,草鱼减重率偏大,鲤鱼较小;同种鱼类,规格小的减重率偏大。
鱼体消耗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取食和消化状况,同时还要看其代谢强度(耗氧量)的大小。耗氧量与鱼的种类、规格、运动情况以及水温等因素有关。各种鱼类对低温和低氧的适应力是不同的,多数鲤科和鲑科鱼类在0.5℃以下会冻伤,小于0.2℃时开始死亡,鲈形目鱼类长期在水温低于7℃的水中可能会有死亡。
二、越冬时鱼类本身的状况
鱼本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好坏是越冬成活率的关键。在低温情况下,肌肉中的脂肪是被消耗的主要能量源。因此,肥满度低、前期脂肪沉积不足等引起体质差的因素均会引起越冬障碍。鱼体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和病原之间的博弈。在越冬期间,最容易出现因拉网后鱼体机械损伤而继发感染水霉以及寄生虫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三、越冬时养殖水体状况
1.水温
(1)如果养殖水位太低,水体的保温能力就差,因此,提倡深水越冬较好。
(2)一般而言,相对于淡水鱼而言,海水鱼对低温更敏感,可能是海水鱼类越冬的第一限制性因子。
2.溶氧
(1)池塘本身情况:新挖池塘的水不肥,产氧能力就差一些,而老化池塘有机物多,耗氧也大,皆会引起水体缺氧或溶氧不足。
(2)天气:连续阴天和下雪天均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中溶氧较低。
(3)养殖密度:放养密度过大或者野杂鱼过多、耗氧过大等都会大大提高水体欠氧或缺氧的可能。
3.水体光照度
不同冰类型对冰下照度的影响:明冰透光率30%以上,乌冰10%左右,雪覆盖750px厚的冰下透光率不足1%。因此,下雪以及水面被冰覆盖均会影响水体光照度,进而降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4.水体透明度
相较浮游植物含量较多的水体而言,含浮游动物较多的水体更易出现缺氧死亡。
四、饲养管理
1.在体能虚实方面:如果在越冬前未加强鱼的营养或者停食过早(普遍现象),从而使鱼不能达到适宜的肥满度,不具备良好的体质基础,从而未能为越冬提供较为坚固的体能充实的防线;另一方面,拉网不慎后鱼体机械损伤未及时处理(普遍现象)或者未定期杀虫,从而引发水霉和寄生虫相关疾病的发生。
2.在水温方面:没有保持较高的水位、换水时忽略温差高于了3度、在不适当时间时开启增氧机均可能降低水温,导致鱼体可能被冻伤或冻死。
3.在溶氧方面:没有经常检测水中溶氧,也没有适时开启增氧机可能导致鱼缺氧死亡。
4.在水体光照度方面:覆盖在冰层上的冰雪若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影响阳光透过度,进而影响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
5.水体透明度:越冬前没有对越冬池进行适度的肥水,从而可能会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不足产生适量的氧气满足鱼体的需求。
五、越冬鱼类的生长和形态学指标变化
鱼类越冬期间,个体体重显着下降是适应低温和饥饿双重压力的结果,在食物匮乏或停食的情况下鱼类只能消耗机体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几乎所有越冬饥饿鱼类都出现了体重的显着下降。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鱼儿饥饿对于体重的影响要大于低温,在越冬期间持续或间断性摄食的鱼类体重有所增加,而没有喂食的鱼类体重显着减少,说明冬季鱼体重的下降更多的受到饥饿的影响。
相比较饥饿而言,温度对越冬鱼类体重的影响表现在:对于冬季还可摄食的鱼来说,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的转化效率上,不管是连续投喂还是间断性投喂,鱼类冬天的饵料转化率都很低。
另有研究表明:肥满度的变化与鱼体体重的变化非常相似,越冬期间肥满度不断减小,并且在越冬初期的紧张期和适应期尤为显着,但在此后的越冬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在越冬期间,鱼体体重的变化在越冬初期下降最明显,越冬后期下降趋势放缓。
六、鱼体机体组成的变化
鱼类越冬的适应过程表现在鱼体体组成的变化为在越冬结束时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着上升,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和糖原显着减少,肌肉和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减少,鱼体脂肪酸的不饱和性增高。
由于越冬期间鱼体停食或减食且体内能源物质不断消耗,使饥饿鱼体代谢的一些内源性物质被水取代,导致含水量和灰分含量逐渐上升。鱼的肌肉水分含量随越冬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越冬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一些营养物质被消耗。
越冬期间鱼类动用机体贮存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作为主要贮能物质的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在越冬过程中将会不同程度地被消耗。在越冬开始的过程中,温度这个因子的变化对鱼体施加了影响,从而改变了其代谢水平,尤其在初期,鱼类为了应对并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将会加大能量的消耗,因此相应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越冬过程中,鱼类在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压力下,在初期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此后只能不断通过消耗鱼体自身储存的脂肪、糖原、蛋白质等能源物质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
七、越冬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水质和水深
1.水深
在北方应尽量保证越冬池不冻水层在1.0米(1.5米最好)以上。由于越冬池在长期的封冻期中,池水可能有渗漏,因此,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变化,及时采取补水措施,使越冬池水保持在一定水深的范围之内。
在南方,水的深度也要在1.0米以上,促使水体自身产生"冷热分层",以宜于鱼儿自动寻觅在"热"层水体中过冬。
2.水质
鱼类越冬用水不宜全部使用原塘老水,也不宜全部使用新水(因新水一般较瘦没有肥度),最好的办法是老水加新水,水中保持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水(冰)下光合作用,补充水中一定的氧气,还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八、鱼类在越冬期间发生死亡的五个主要原因
1、鱼体质差
通常规格大的鱼苗(种)和体质好的苗种,越冬成活率就高。体质弱的苗种本身含脂肪和蛋白量均低下,不足以支撑越冬期间的体能消耗,难以在漫长越冬期蓄积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常因身体衰弱而死亡。特别是难以补偿因管理不善或者气候暴寒而加大体能消耗所造成的体质亏虚,也会导致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染病机会增加,因此就会引起鱼的死亡。
2、鱼病
因苗种场捕网技术不精或者网具粗糙,会造成苗种受伤(机械损伤)或者又本身体质不佳,在越冬期间常会感染水霉、竖鳞病或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寄生虫,某些病毒性鱼病如鲤春病等在冬末、初春亦时有发生,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尤以春季融冰前后其发病率较高。
越冬鱼池中对苗种危害较大的是小三毛金藻。小三毛金藻是冷水性藻类,大量繁殖就会产生毒素,使苗种出现类似浮头症状,常使鱼种大批死亡。
3、缺氧
因缺氧造成越冬死鱼的现象也有出现,其原因大致有: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肥;浮游动物过多;水质过肥、水质老化坏水;水位太浅等。
4、低温
在越冬水体过浅时,当水温降至0.5℃??0.2℃时,鱼体就可能会冻伤乃至冻死,体质虚弱的鱼更不耐低温。
5、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而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和不懂技术。比如:由于越冬前停食过早,最会造成越冬后期的鱼体消瘦而死亡;越冬水体水质差,水位浅;拉网操作受伤,感染鱼病,造成死亡等。
九、降低鱼儿在越冬期间死亡率(损耗率)的措施
1.苗种越冬池的选择
苗种越冬池最好选择背风向阳不当风吹、保水性能好的池塘作为越冬池。背北向南和不是风口的池塘更利于增强保温性能。池塘土质要保水保肥性能好,塘底最好是粘性土质为佳,严重漏水的池塘不要作为越冬池使用。
2.强化秋季培育
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耐寒耐低氧能力强,死亡率低一些。一般越冬苗种规格在10厘米(3寸)左右即可。在秋季时,鱼类摄食量大应加强饲料投喂,在越冬以前促进脂肪积累以应对越冬期消耗。故在越冬前要多投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精饲料,还可添加玉米粉等能量饲料,增强苗种体质,培育强健的鱼(苗)种越冬以减少损失。
但在现实中,恰恰有些养鱼户以为在秋季时越冬前鱼儿不肯长了,认为光喂料鱼又不长,划不来,就提前断料,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停食过早,这样的鱼儿往往在开春后会出现"蛇头刷尾巴"的低质弱鱼,成活率很低,更不耐长途运输。
为保证鱼种安全越冬,必须在秋季强化培育,以鲢、鳙为主的池塘要看水施肥,还可适投精料;以草鱼为主的池塘可先投喂浮萍、草料等青料,然后投喂精饲料,保证鱼种膘肥体壮,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同时注意肥水越冬。
3.入池消毒
鱼种入池时,用1%??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5-20分钟,或用1ppm漂白粉水洗浴10-20分钟。在并塘前,最好对越冬池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发现有小三毛金藻的,应向池塘灌注新水后,然后用0.7-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在入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细心操作,避免鱼体碰伤、擦伤或压伤。
4.适时适度投放苗种
越冬池的投放,应随面积、水深、溶氧量及品种、规格、池塘条件酌情考虑。投放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鱼体消耗大,过晚水温低,易冻伤而发生水霉病和赤皮病。一般应选择在水温8-10℃及以上时的晴天进行,6℃以下不宜放鱼,操作要小心,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鱼种规格要求尽量大小一致,每亩水面可投放4万??5万尾苗种。
5.培肥水质越冬
在越冬前将越冬池内注入呈绿色(有较多的浮游植物)的肥水,或在越冬池塘里施入化肥培育浮游植物,尽量肥水过冬。
6.鱼种保膘
鱼种越冬时期,在暖和天气时鱼类仍要(需)摄食,故越冬池塘应适量投喂些含蛋白质更高的(还要喂更好的)适口饵料,以满足越冬鱼种少量摄食的(营养)需要。如果鱼体积存的营养物质少,不够越冬期的消耗,会因衰弱死亡,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水质变坏也会引起死鱼。
越冬期间,适时适量投喂适口饵料,可使越冬鱼种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不投饵的成活率一般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或者为0。
7.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越冬期间,鱼种易患打印病、水霉病、三毛金藻、口丝虫病和科管虫病等,所以鱼种下塘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剂浸洗鱼体。在有可能发生病情的情况下应投入生石灰或其他药物以防鱼病发生,冬天的鱼病只要一经暴发,大多数情况下不容易治愈。
在遇有严寒时,可以在池角堆放一定的干草或草料沤水,鱼儿可以在此抵御寒冷并有一定的水生饵料供鱼摄食。